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切除术后早期复发转移的影响因素,为肝细胞癌术后如何有效防止复发转移、提高术后无瘤生存率及远期疗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肝胆外科在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期间行首次肝癌开腹切除术且有完整病历资料的122例肝细胞癌患者。通过电话和门诊复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随访。随访截止时间2019年2月10日。根据术后2年内是否复发转移分为两组,即早期复发转移组(复发转移时间≤24个月)和非早期复发转移组(复发转移时间>24个月)。选取可能的影响因素23个,其中包括性别、年龄、吸烟、体重指数、术前乙肝病毒e抗原(HBe Ag)、乙肝病毒DNA拷贝数、血清总胆红素、白蛋白、白球比例(A/G)、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甲胎蛋白、肿瘤个数、最大直径、包膜、侵犯被膜、血管癌栓、肿瘤卫星灶、Edmondson分级、术中是否见腹水、手术时间、肝门阻断时间、术中出血等。数据的整理分析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用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无瘤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单因素分析中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者Fisher精确法,对P值<0.05的因素进一步多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结果:本次入组122例肝细胞癌切除术后的患者中,随访时间1-73个月,中位随访时间56个月,随访期间出现复发转移人数为79例,总体复发转移率64.8%;其中2年内复发转移67例,复发转移率为54.9%;Kaplan-Meier法计算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3.1%、38.3%、24.3%。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个数≥2个(χ2=11.216,P=0.001)、最大直径>5cm(χ2=11.422,P=0.001)、血管癌栓(χ2=14.072,P<0.001)、肿瘤卫星灶(χ2=8.216,P=0.004)、包膜不完整(χ2=4.478,P=0.0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性别、年龄、吸烟、体重指数、术前乙肝病毒e抗原(HBe Ag)、乙肝病毒DNA拷贝数、血清总胆红素、白蛋白、白球比例(A/G)、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甲胎蛋白、被膜侵犯、Edmondson分级、腹水、手术时间、肝门阻断时间、术中出血等因素无统计学差异(χ2=0.936、0.733、0.756、1.953、0.892、0.885、0.258、0.327、2.122、1.662、1.907、1.660、0.012、0.843、0.290、0.122、3.695、3.574,P>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个数≥2个(OR=12.509,95%CI=1.496~104.603,P=0.020)、最大直径>5cm(OR=3.239,95%CI=1.160~9.041,P=0.025)、血管癌栓(OR=3.406,95%CI=1.080~10.373,P=0.036)、肿瘤卫星灶(OR=9.667,95%CI=1.122~83.310,P=0.039)是肝细胞癌切除术后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肿瘤个数≥2个、最大直径>5cm、血管癌栓、肿瘤卫星灶、包膜不完整是肝细胞癌切除术后早期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其中肿瘤个数≥2个、最大直径>5cm、血管癌栓、肿瘤周围卫星灶是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具有相应危险因素的患者应及时进行复查随访,必要时缩短复查随访时间,增加复查随访次数,在出现术后复发转移时,尽可能早发现早诊断,及时治疗,提高无瘤生存时间及总生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