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早期中国美育思想浅探

来源 :首都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9次 | 上传用户:xuying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早期中国美育思想涉及问题广泛,本文主要选取了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鲁迅等人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的思想为个案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梳理并探讨当时中国美学家对于美育的本质和特征、功能及其实施方法和途径等多方面的看法,从中寻绎其所赖以产生的社会文化原因、所依存的中西方哲学与美学基础,并通过这一有关20世纪早期中国美育思想的历史梳理与整体把握,进一步探询其对于当代美育实践的理论启示意义,以期为现实提供参考。 本文采取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较全面地分析了20世纪早期中国美育思想的特点和成因及其当代意义。认为20世纪早期中国美育思想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担起了思想启蒙的重任,具有强烈的社会实践品格。美学家们欲以文艺来改造国民性,解救当时人的思想、文化危机,治疗人的精神创伤,建立起新型的文艺观、美学观。在当时内忧外患的社会情势下,美育思想更多表现为一种“立人”教育,即强调培育出健康向上、具有民主自由意识的新型国民。美学家普遍认为文艺有“无用之用”,孕育着巨大的社会能量,可以使人产生惊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本文认为,20世纪早期中国美育思想是中西方沟通、融合的产物。虽然有关美育的思想和实践自古即有,但在中国古代,“情”是比较被忽视的,常常要求“以理节情”,即将情纳入到理的范围之内。儒家以“善”为人格培养的最高目标,常常将善置于美之上,有时甚至为此而取消了美的独立存在价值,压抑了人性的发展。为此,20世纪早期中国美学家们引进西方美学思想,试图借审美来解决现实的社会、人生问题,强调只有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能真正成为完整的人。 本文认为,20世纪早期中国美育思想注重培养人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自然、社会和人生以及自身,力图使人成为审美的人或者说是“生活的艺术家”,不仅在当时有启蒙作用,对于当今的美育实践也有十分现实的启示意义。
其他文献
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p,TNF-α)是一类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的细胞因子。除激活的巨噬细胞外,心肌细胞本身也可分泌产生TNF-α,并参与多种心脏疾病如充血性心
前情提要英国首相丘吉尔看了图灵他们的上书,立即下令要求最大限度满足他们的要求,并任命"有干劲有眼光"的特拉维斯为布莱切利庄园的新领导人。伴随着体制改革,布莱切利庄园
<正> 历代的政治家、经学家、道学家多持重道轻文的态度,所以,《论语》的文学成就历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深入的研究.其实,《论语》的文学成就和孔子的政治思想、哲学思想
数控技术是近代发展起来的一种自动控制技术,是使用数字化的信息实现机床控制的一种方法,是现代制造技术中最关键的环节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讲,数控技术的水平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制
本报讯(记者 高文)记者从国土资源部获悉,12336国土资源违法举报电话开通一年来,违法线索处理中心共受理线索40772个,其中,举报土地领域违法违规的18033个,约占44%,12336已成为及时发
报纸
目的 采用基因过表达方法上调人肺癌A549细胞Lipocalin-2表达,观察Lipocalin-2对细胞增殖、凋亡、细胞周期调控及侵袭力的影响。方法 构建Lipocalin-2过表达慢病毒载体,转染
目的结合癌胚抗原(CEA)、乳酸脱氢酶(LDH)探讨胸水矿物性粉尘诱导基因(MDIG)蛋白,对良、恶性胸水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36例恶性胸水及39例结核性胸水的细胞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