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早期中国美育思想涉及问题广泛,本文主要选取了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鲁迅等人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的思想为个案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梳理并探讨当时中国美学家对于美育的本质和特征、功能及其实施方法和途径等多方面的看法,从中寻绎其所赖以产生的社会文化原因、所依存的中西方哲学与美学基础,并通过这一有关20世纪早期中国美育思想的历史梳理与整体把握,进一步探询其对于当代美育实践的理论启示意义,以期为现实提供参考。 本文采取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较全面地分析了20世纪早期中国美育思想的特点和成因及其当代意义。认为20世纪早期中国美育思想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担起了思想启蒙的重任,具有强烈的社会实践品格。美学家们欲以文艺来改造国民性,解救当时人的思想、文化危机,治疗人的精神创伤,建立起新型的文艺观、美学观。在当时内忧外患的社会情势下,美育思想更多表现为一种“立人”教育,即强调培育出健康向上、具有民主自由意识的新型国民。美学家普遍认为文艺有“无用之用”,孕育着巨大的社会能量,可以使人产生惊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本文认为,20世纪早期中国美育思想是中西方沟通、融合的产物。虽然有关美育的思想和实践自古即有,但在中国古代,“情”是比较被忽视的,常常要求“以理节情”,即将情纳入到理的范围之内。儒家以“善”为人格培养的最高目标,常常将善置于美之上,有时甚至为此而取消了美的独立存在价值,压抑了人性的发展。为此,20世纪早期中国美学家们引进西方美学思想,试图借审美来解决现实的社会、人生问题,强调只有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能真正成为完整的人。 本文认为,20世纪早期中国美育思想注重培养人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自然、社会和人生以及自身,力图使人成为审美的人或者说是“生活的艺术家”,不仅在当时有启蒙作用,对于当今的美育实践也有十分现实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