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然主义思潮最早发源于法国,其后,在欧美大陆广泛传播,变为一种世界性文学思潮,影响深远。日本接受的自然主义是以左拉、莫泊桑以及龚古尔等人为代表的法国自然主义,接受了西欧自然主义生物性、遗传规律和性心理描写方面的内容,但又改造变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自然主义:倾向内心的主观无理想的自我,感伤情绪,以及对浪漫主义本质特征的继承。张资平1912——1922年留学日本,正值日本自然主义繁盛之期。张资平接受的日本自然主义包括性心理描写、平面描写和感伤格调。表现在对人的本能——性欲的生物性、遗传规律的挖掘。他以地质学家的眼光观察世界,加以精细地描绘。同时,文本中透露出一种同情性的感伤格调。他之所以选择自然主义,与他自身的文学修养和时代背景分不开。但张资平早期的作品中表现了强烈的批判色彩。表现在对传统的封建道德观念,对不平等的社会现实,对虚伪的宗教的抨击。中后期作品陷入爱欲的单一方面,批判色彩消失。即使有,也仅是无谓的絮叨和作为攻击他人的工具,格调陡降。这既与时代的变化有关,也是张资平人格上的缺陷导致。通过考察张资平对日本自然主义的接受状况,可以得出这样几个意义:他把日本自然主义在中国演绎了一遍,对日本自然主义的手法运用相当娴熟,促进了自然主义的传播,也拓展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表现领域。他首开性爱描写的领域,突破了封建传统描写性爱的禁区,但又陷入爱欲的泥潭而无法自拔。他的文学实践,对现代中日文学交流具有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