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深部矿区覆岩破断特征及顶板控制研究

来源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6924515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开采强度加大,鄂尔多斯煤炭开采逐步向深部发展,深部矿区矿井逐步投产。鄂尔多斯深井高强度开采矿压特征与我国中东部地区深部开采表现的巷道大变形和强流变性、冲击地压以巷道掘进和回采期间为主等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除表现为高地应力下采掘严重失衡、临空巷围岩剧烈变形外,其煤层上覆厚硬岩层破断下周期来压步距大、矿压显现强烈。鄂尔多斯深部矿区具有的高地压、强扰动、复杂地质条件的特征,使得该地区深部开采呈现采动卸荷效应强烈、煤岩弹脆塑性变形与破坏特征显著、来压急增阻现象明显的特征,采场发生强矿压切顶压架等灾害现象的机率增加。因此,深入分析鄂尔多斯深部矿区开采覆岩破断、运动特征和规律,研究深部大采高综采顶板灾害机制、预测及控制技术,对于鄂尔多斯矿区深部矿区安全和高效开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鄂尔多斯纳林河煤矿为工程依托,结合现场监测、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相似模拟等方法,对鄂尔多斯深部矿区采动覆岩的运动、破断特征及顶板控制技术开展研究。本文以鄂尔多斯纳林河二矿3-1煤层开采对顶板破断和矿压显现及工作面顺槽变形特征进行分析;基于三轴压缩试验,分析了鄂尔多斯纳林河深部矿区覆岩变形和破坏特性,研究了应力水平、含水率对纳林河泥岩、砂岩变形和破坏特性的影响规律;建立了描述鄂尔多斯深部矿区覆岩弹脆塑变形和破坏特征的理想弹脆塑力学模型;利用上述力学模型,模拟分析了工作面推进过程中采动覆岩和煤壁渐进破坏及变形特征;基于相似材料试验模型研究了工作面推进过程中覆岩破断形态及结构;综合现场调查、数值模拟及相似材料模型试验,提出了鄂尔多斯深部矿区大采高综采基本顶煤壁前方和煤壁处断裂的力学模型,分析了影响基本顶断裂的因素及影响规律,并提出相应顶板控制技术。通过研究,取得了以下认识:(1)鄂尔多斯深部矿井地应力较大,综采开挖卸荷强度大,采区覆岩破坏剧烈,煤壁片帮严重;大量破坏覆岩仍然承载,对采区覆岩运动、破断和稳定性有重要影响;支架及顶板矿压大,基本顶支撑区域可以划分为原岩支撑区、液压支架支撑区和垮落岩体充填支撑三个区域;基本顶与上覆关键层的周期破断引起大小周期来压现象。(2)围压对纳林河矿砂岩和泥岩的强度有很大影响。随着围压增加,纳林河砂岩和泥岩的峰值强度和残余强度增大。鄂尔多斯纳林围岩变形可以简化为线弹性、脆性破坏和理想塑性变形三个阶段,建立了能描述鄂尔多斯深部矿区大采高综采覆岩弹脆塑变形特征的理想弹脆塑力学模型。(3)基于理想弹脆塑力学模型,建立了鄂尔多斯纳林河二矿3-1煤综采的数值模型,模拟了工作面推进过中顶板和煤壁的变形、破坏过程,再现关键层顶板承载结构的形成和大小周期来压现象。本文数值模型能够很好地描述鄂尔多斯深部矿区覆岩的力学行为和鄂尔多斯深部矿区大采高综采覆岩的运动及破断行为。(4)根据现场调查、相似材料模型和数值模拟获得的基本顶承载和支撑结构特征,以基本顶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原岩支撑区、液压支架支撑区和垮落顶板充填支撑区的三区基本顶承载力学模型,编制了相应的有限元程序,提出了基于“三区支撑”的基本顶煤壁前方断裂力学判据,分析了基本顶厚度、基本顶模量、周期垮落步距、支架刚度、充填体刚度等因素对基本顶煤壁前方破断的影响规律。(5)建立了考虑支架和垮落顶板充填支撑作用的基本顶悬臂梁-铰接岩梁力学模型,提出了鄂尔多斯深部综采矿区基本顶煤壁处断裂的力学判据。(6)鄂尔多斯纳林河二矿3-1煤综采基本顶一般不会发生煤壁前方和煤壁处断裂,随着工作面推进,基本顶断裂主要发生在支架后方,不会发生切顶压架事故,这与现场监测结果基本相符。(7)提出了合理提高支架刚度和支护强度、加快工作面推进速度等鄂尔多斯深部矿区大采高综采顶板控制技术。
其他文献
煤与瓦斯突出是煤炭资源地下开采过程中诱发的动力灾害,突出发生瞬间抛出数以吨计的煤并释放高达数万立方米的瓦斯。在过去的150年里,大量专家学者对突出发生机理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极大的进展,而目前仍没有一种理论,能够充分地解释突出的完整过程。突出的综合作用假说广泛为大家所接受,但由于人们尚未完全认识煤地质材料的天然属性,现有的突出理论仍有待进一步的完善。本文充分运用表面物理化学、弹塑性力学、渗流力学和
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离不开能源供给,煤炭作为我国能源供给的重要支撑,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富源辽阔,煤炭储量巨大,尤其在神府东胜煤田和新疆地区,煤炭储量丰富,其中神府东胜煤田开发技术成熟,产能稳定,煤层赋存条件好,成为我国煤炭供应的最重要产区。随着煤炭开采装备和技术的不断发展,现阶段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8.8m综采工作面的投产代表了我国煤炭开采的最高水平。由于8.8m特厚煤层开采过程中会伴
碳化钛(TiC)具有极高的硬度、高的熔点和高模量,以及相对较低的密度,被广泛用作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增强相或金属表面复合涂层的增强相,以提高其机械性能和耐磨性能。在这些金属基复合材料或涂层中,TiC增强镍(Ni)基复合材料由于其具有金属的延展性和韧性以及陶瓷的高强度和高弹性模量,因而具有极好的剪切强度和抗压耐磨性能。然而,传统的镍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机械混合法及原位合成法等,无法避免TiC分布不
围岩参数的不确定性对隧道工程中支护结构的设计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种不确定性源于地质材料在其复杂的形成及不断演变的历史过程中所产生的天然变异性(随机不确定性),以及由于缺乏现场特定信息和测试、设计阶段所引入的误差而导致的基于认知上的不确定性(认识不确定性)。虽然认识不确定性可以通过使用保守的设计参数进行主观处理,但是由于缺乏对可变围岩响应的深入理解,上述做法可能会导致对项目成本和施工进度产生负面影响
作为我国14个大型煤炭基地中南方唯一煤炭基地的主要组成部分,贵州省煤炭资源储量丰富,素有“江南煤海”之誉,但煤层开采条件复杂。缓倾斜煤层沿空半煤岩巷作为其中的典型代表,由于围岩结构的非对称性、非均质性及两帮煤岩分界面的影响,导致巷道服务期间呈现出明显非对称大变形特征,锚网索、U型钢等传统支护方案难以适应围岩变形,控制效果不甚理想,严重阻碍了当前贵州煤炭工业智能机械化转型升级的进程。本论文以贵州某矿
随着煤炭安全、高效、绿色开采技术的发展,低渗透不饱和煤层因高强度开采而导致的瓦斯超限问题日益被重视。同时,我国普遍存在的近距离煤层群条件,使得上邻近层随顶板垮落直接进入采空区垮落带,卸压瓦斯大量解吸,加剧了采空区瓦斯涌出,引起工作面上隅角及回风流瓦斯频频超限。断裂带瓦斯抽采是工作面上隅角及回风流瓦斯治理的主要方法之一,其中抽采位置的选择是抽采效果好坏的重要保证。抽采位置的确定受到覆岩裂隙发育形态、
煤炭地下气化(UCG)作为一种煤炭原位化学开采技术,是我国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之煤炭无害化开采技术创新战略方向。在UCG运行过程中煤层受热发生干燥、热解反应,挥发物析出后形成具有一定孔隙和裂隙的半焦,用做后续气化和燃烧的反应物。在此过程中,低温作用(~600℃)下煤的结构、化学性质以及对气体的渗透性变化最为剧烈,它决定了煤层内气体的渗流行为,进而影响后期的气化速率及反应面在煤层内的扩展。挥发物
随着煤炭和石油的不断勘探和开采,地震勘探逐渐从构造简单的地质环境向复杂构造区深入,精细化数据处理和解释成为地震勘探的目标之一。传统的地震数据处理理论和技术都是以反射波为基础,但由于瑞丽准则的限制,反射波成像不利于小尺度地质体的勘探与识别。小尺度非均匀不连续地质体,如断层、裂缝、尖灭点等,广泛存在于地下空间,与煤矿安全生产和油气藏开发等存在着密切联系,其准确勘探与定位对于煤矿的安全开采和油气富集区的
目前,煤田地震勘探在识别复杂地质构造、小尺度的地质体时,存在分辨率不能满足实际生产的问题。由于地层普遍具有粘弹性,地震子波在地下传播过程中表现出衰减特征,地震信号实为非平稳信号。基于平稳地震信号假设的反褶积方法,难以解决因地震子波衰减引起的分辨率降低问题。时频域反褶积方法考虑了地层所具有的粘弹性衰减特征,能够有效恢复地层反射系数,提高地震勘探分辨率。本文围绕时频域反褶积的关键内容:时频分析方法、时
加氢热解是高效利用褐煤资源的技术之一。但褐煤中存在的氮会随着褐煤加氢热解的进行迁移到气相、焦油和保留在半焦中。半焦是热解提取油气资源后的高产率固体物质,半焦气化可以用来生产高能燃气或化工合成气,半焦中的氮会随着半焦气化的进行生成气态的含氮物质。因此研究褐煤加氢热解和半焦气化过程中氮的迁移转化规律,可以为褐煤的高效清洁利用及半焦的洁净利用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本研究以胜利褐煤为实验原料,在金属和石英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