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意理论在影视作品翻译上的体现——以韩国电视剧的翻译为中心

来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yuanji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字翻译是艺术再现过程,而不是机械复制过程。这个艺术再现的实现不仅要求译者理解原文的字面意思,同时要求他们对文字所隐含的文化以及译作未来读者所具有的文化都有充分的理解。换言之,翻译的过程不是单纯地寻找两种语言表达上的对应,而是要通过语言的桥梁作用将原文所表达的意义用另外一种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一种艺术再现过程,也是释意的过程。   以巴黎高等翻译学校和塞莱斯科维奇为代表的法国释意学派,在对口译实践的观察和分析基础上建立了释意派口译理论。该理论的研究对象不再只是语言,而是口译的意义传递现象。塞莱斯科维奇认为,“翻译的对象应该是信息内容,是意义,而不是语言”。根据释意派口译理论,释意翻译是意义对等翻译,不同于排除语境的语言翻译。   影视作品翻译是指把视听合一的综合性语篇转换成文字性语篇的翻译模式。影视剧的字幕和配音对白翻译虽然是文字翻译,但这些译作是把作品信息通过画面的字幕或配音演员的声音转达给受众的。这与口译译员把讲话人的原语翻译成译语转达给听众的形式非常相似。因此本文认为影视剧的翻译兼有口译和翻译的特点。   本论文将以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播出的韩剧为研究对象,以字幕翻译为中心,从释意理论的研究出发,分别对影视剧翻译的特点及翻译原则进行了研究,并从词汇处理、句法重组、情感处理、文化考虑等四个方面考察了释意理论在电视剧翻译过程中的体现。   在这一过程中,本文再一次认识到体现释意理论的等值效果是艰难的,因此释意理论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也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其他文献
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德里达和塞尔进行了一场持续的辩论。德里达是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法国哲学家之一,解构的创立者。塞尔是当代美国著名分析哲学家、语言哲学家
学位
本文旨在对领导人演讲语篇中的语法隐喻进行对比分析,试图发现其在语法隐喻方面的异同并讨论其异同的原因,进而将研究发现应用于英语语法隐喻的汉译。本文的语篇重要是集中在中
毋庸置疑,英语已成为当今世界的通用语并被广泛使用于科技、商贸、外交、旅游等领域。英语的全球化必然带来英语的本土化,本土化又必然导致各种各样富于地域色彩的英语变体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