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县沙地云杉混交林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研究

来源 :内蒙古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28596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多伦县3条样带沙地云杉(Picea mongolica)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对沙地云杉林内、林外不同层次的(0~10cm,10~20cm,20~40cm,40~60cm,60~80cm,80~100cm)土壤的理化性质进行测定,并且还对沙地云杉与白桦混交林群落结构,包括沙地云杉混交林的物种组成结构、乔木层优势种群的年龄结构、林分直径结构、树高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等进行了调查研究,以及进一步对沙地云杉与白桦混交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的比较分析,对了解该区沙地云杉林下土壤养分亏缺状况以及混交林群落的发展动态,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并且为进一步开展沙地云杉混交林研究提供参考。  研究结果表明:  1)沙地云杉混交林植物种类丰富,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共有植物71种,群落垂直结构分层明显。  2)沙地云杉林内土壤有机质、全 N、全 P和全 K含量主要集中在0~10cm土层中,速效 N、速效 P和速效 K的含量在0~20cm土层中较高,而林外土壤养分变化规律不明显。  3)林内不同坡位土壤的含水量、有机质含量、速效 P含量的变化规律均为:坡中>坡下>坡上;全 N、全 P、全 K含量在分布比较集中的0~10cm土层中的变化规律为:坡中>坡上>坡下;速效 K含量的变化趋势为:坡上>坡中>坡下。沙地云杉林内的土壤养分的变化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不同程度的减小趋势,揭示该林分土壤养分呈衰退趋势。  4)沙地云杉混交林3条样带的林分直径(树高)结构分布,随径阶(树高级)的增大株数逐渐减少;沙地云杉种群与白桦种群的年龄与胸径的关系呈正相关的趋势,与径生长相比,年龄与树高关系的变化规律不明显;沙地云杉混交林3条样带的空间分布格局均为聚集分布。  5)沙地云杉与白桦混交林物种多样性较丰富,在群落梯度上,群落Ⅰ为52种,群落Ⅱ为45种,群落Ⅲ为47种,物种丰富度指数大小顺序为群落Ⅰ>群落Ⅲ>群落Ⅱ;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变化规律大致相同,均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三个典型群落的物种均匀度指数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为乔木层最大,灌木层其次,草本层最小。
其他文献
为了解山核桃LEAFY同源基因CcLFY的表达调控规律,从分子角度解释山核桃成花特点,我们应用染色体步移法克隆到一条1345bp的片段,经过软件分析该序列含有低温响应元件、光响应元件、ABA响应元件和一些其他的调控序列,推测CcLFY的表达受低温、光照等调控,但没有发现典型的TATA-box和CAAT-box结构,仅在起始密码子上游-86bp和-252bp处发现类似TATA-box和CAAT-bo
青秀山风景区是我国重要的自然文化遗产,作为设计者的我们,严格把握青秀山风景区的真实性及地域性是这个过程的关键。然而,在风景区规划大范围存在的问题是,具有地域特色的风景区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碳储最大的一个组成部分,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碳动态变化对于了解森林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加拿大碳收支模型(CBM-CFS3)为
树木枯损在控制林分动态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枯损发生使得林分株数减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林分直径结构以及林分生长收获预估体系。传统的生长收获模型在建立过程中,常
本文以福建柏和火力楠人工纯林及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福建柏火力楠碳储量的分配格局,比较分析人工纯林低密度与高密度林分的碳储量,以及不同混交林分碳储量的差异,为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有差不多半数以上的城镇位于丘陵与山地上。云南省地处低纬度高原,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45.2%。近年来,城镇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化速度加快,由此引发的森林
果园冠层结构及水分生态生理特性对果树群体光能空间分布和光合作用及生长发育和果品产量质量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本文采用3415-LQF5光量子计和WinSCANOPY植物冠层分析仪,于20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城市化的进程也不断加快,城市压力越来越大。为缓解这种压力,势必要导致市政工程项目数量的不断攀升。市政工程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工程,也是展示城市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