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多伦县3条样带沙地云杉(Picea mongolica)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对沙地云杉林内、林外不同层次的(0~10cm,10~20cm,20~40cm,40~60cm,60~80cm,80~100cm)土壤的理化性质进行测定,并且还对沙地云杉与白桦混交林群落结构,包括沙地云杉混交林的物种组成结构、乔木层优势种群的年龄结构、林分直径结构、树高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等进行了调查研究,以及进一步对沙地云杉与白桦混交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的比较分析,对了解该区沙地云杉林下土壤养分亏缺状况以及混交林群落的发展动态,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并且为进一步开展沙地云杉混交林研究提供参考。 研究结果表明: 1)沙地云杉混交林植物种类丰富,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共有植物71种,群落垂直结构分层明显。 2)沙地云杉林内土壤有机质、全 N、全 P和全 K含量主要集中在0~10cm土层中,速效 N、速效 P和速效 K的含量在0~20cm土层中较高,而林外土壤养分变化规律不明显。 3)林内不同坡位土壤的含水量、有机质含量、速效 P含量的变化规律均为:坡中>坡下>坡上;全 N、全 P、全 K含量在分布比较集中的0~10cm土层中的变化规律为:坡中>坡上>坡下;速效 K含量的变化趋势为:坡上>坡中>坡下。沙地云杉林内的土壤养分的变化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不同程度的减小趋势,揭示该林分土壤养分呈衰退趋势。 4)沙地云杉混交林3条样带的林分直径(树高)结构分布,随径阶(树高级)的增大株数逐渐减少;沙地云杉种群与白桦种群的年龄与胸径的关系呈正相关的趋势,与径生长相比,年龄与树高关系的变化规律不明显;沙地云杉混交林3条样带的空间分布格局均为聚集分布。 5)沙地云杉与白桦混交林物种多样性较丰富,在群落梯度上,群落Ⅰ为52种,群落Ⅱ为45种,群落Ⅲ为47种,物种丰富度指数大小顺序为群落Ⅰ>群落Ⅲ>群落Ⅱ;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变化规律大致相同,均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三个典型群落的物种均匀度指数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为乔木层最大,灌木层其次,草本层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