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拨穴通络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的研究探讨,为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方法提供一种新的临床思路。方法:于2013年9月~2014年9月河北省中医院康复科,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李进龙教授特色的“拨穴通络法”推拿手法治疗。对照组临床治疗方法参照范柄华“十一五”中医药高等教育规划教材《推拿学》中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推拿手法治疗。1次/d,治疗1周,一周为一疗程,两组共治疗2个疗程,1个月后随访。观察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及1个月后随访所得的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症状和体征积分、颈椎关节活动度评分、VAS评分及疗效。对治疗前、后及1个月后随访各项观察指标数据,用Excel2007录入,用Spss13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年龄、性别、病程方面经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2临床症状及体征积分比较,①治疗前,两组经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②治疗组于治疗前与治疗后及一个月后随访经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③对照组于治疗前与治疗后及一个月后随访经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④治疗组和对照组于治疗后及一个月后随访经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3 VAS评分比较:①治疗前,两组经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②治疗组于治疗前与治疗后及一个月后随访经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③对照组于治疗前与治疗后及一个月后随访经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④治疗组和对照组于治疗后及一个月后随访经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4关节活动度评分比较:①治疗前,两组经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②治疗组于治疗前与治疗后及一个月后随访经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③对照组于治疗前与治疗后及一个月后随访经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④治疗组和对照组于治疗后比较及一个月后随访经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5总有效率比较:两组经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1导师“拨穴通络法”与常规推拿手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治疗后及一个月随访的临床症状及体征积分及VAS评分均能降低,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但两种治疗方法于治疗后及一个月随访对颈椎关节活动度改善无差异。“拨穴通络法”直接作用到病痛筋结点,拨穴通络而开通闭塞,减轻刺激压迫见效快,并且远期疗效较好,有确切临床疗效。2“拨穴通络法”临床应用安全可靠,无不良反应,避免了常规推拿治疗中颈部扳法对患者造成的关节损伤等副作用,由于减少了患者恐惧担忧,使治疗更易完成,进而能增强治病疗效。“拨穴通络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手段。3“拨穴通络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安全可靠、疗效确切、患者易于接受,便于普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