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分析脊柱泡型包虫病与脊柱结核的影像特征,以提高对二者的鉴别。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青海大学附属医院2013年1月至2018年2月经临床及影像诊断的椎体泡型包虫病患者20例,术后病理或穿刺证实的椎体结核患者30例。20例脊柱泡型包虫病患者中,8例行CT平扫及三维重建,2例行常规MRI扫描,10例同时行CT、MRI扫描(其中CT增强6例、MRI增强4例)。30例椎体结核患者均行CT平扫及三维重建,其中13例行常规MRI检查。分析比较病灶骨质破坏形式、附件及邻近肋骨是否受累、椎间隙是否变窄、是否有囊样低密度或“小囊泡”信号及钙化等各种征象。所得数据采用χ2检验进行比较分析。结果:20例椎体泡型包虫病患者的原发灶均来源于肝脏,连续三个椎体受累12例,连续2个椎受累4例,单个椎体受累4例,相应附件受累且病灶周围形成不规则软组织包块18例,邻近胸肋关节受累12例,椎间隙变窄6例;CT检查显示椎体呈地图样、溶骨性骨质破坏、硬化;附件呈膨胀性骨质破坏;其中14例软组织包块内见囊样水样密度影、囊壁弧形钙化或不规则钙化影;6例增强扫描软组织包块未见强化;MR主要表现为病变椎体及周围软组织包块呈高低混杂信号,12例病灶均可见长T1WI、短T2WI骨质硬化影或不规则或弧形钙化影,12例相应附件及肋骨受累;8例病灶内见散在“小囊泡”状T2WI高信号影。30例椎体结核患者,连续3个体受累6例,连续2个椎体受累24例,5例邻近肋骨受累,附件受累7例,24例椎间隙不同程度变窄、消失,椎体呈溶骨性破坏,破坏区周围见骨质硬化,椎旁均形成梭形软组织包块并向下延伸,其中6例软组织包块内见斑状钙化影。脊柱泡型包虫病与脊柱结核在附件、邻近肋骨是否受累、椎间隙是否变窄、是否有囊样低密度、钙化等征象上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脊柱泡型包虫病好发于牧区,囊样低密度或“小囊泡”、附件及邻近肋骨常受累、椎间隙变窄较晚及钙化对鉴别此两种疾病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