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慎监管视角下公允价值风险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lu28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1月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39号——公允价值计量》(以下简称39号准则),使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标准体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扩充。早在2011年5月,美欧两大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就同步发布了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规定。39号准则的颁布是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持续趋同的又一重大举措。随着新准则的颁布,公允价值在金融资产中的运用程度将不断提高,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与资本市场和宏观环境的联系也会变的更加紧密,使会计信息更具相关性。但任何资本市场都不是完全有效和完美的,资产价格会围绕其内在价值上下波动,在流动性过剩或不足时,资产价格是由当时市场流动性以及供需状况所决定,严重偏离了资产未来现金流的现值。因此以“盯视”计量为基础的公允价值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学术界与实务界对于公允价值是否能真实客观反应金融资产内在价值的仍存在质疑,同时对于公允价值的正反馈效应将加剧金融系统不稳定性的批评声也不在少数。应该注意到包括会计准则在内的任何制度的实施都会产生经济后果,公允价值作为一种独立的计量属性也不例外,其固有的不确定性和顺周期性必然会对金融业带来一定的影响。金融业作为百业之母,其稳定与否对经济平稳健康持续运行具有重大意义。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各国均已意识到在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方面,微观审慎监管表现出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其所具有的顺周期性甚至会放大系统性风险。在新形势下必须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完善金融监管体系,我国也已经将构建以逆周期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写入“十二五”规划中。同时监管当局注意到大型金融机构的经营失败会危及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微观审慎监管作为宏观审慎监管的基础,在防范单个金融机构经营失败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新审慎监管体系中,微观审慎和宏观审慎应该相互配合、相互协调。那么以提供相关性会计信息为目标的公允价值将给审慎监管带来什么样的挑战呢?本文以我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和19家证券公司为样本,试图回答以下问题:公允价值是否会增加单个商业银行个体性风险?公允价值是否会放大银行体系系统性风险?公允价值是否会加剧风险在不同金融行业的传染?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为导论。39号准则的颁布是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持续趋同的又一重大举措,表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会计实务和理论中正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正努力构建能够有效维护金融稳定,防范系统性风险的新监管体系。在这两大背景下,本文将研究公允价值运用程度的提高会对审慎监管会提出怎样新的挑战。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关于公允价值引起的市场波动,本文从公允价值固有的不确定性和顺周期性两部分内容进行文献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前人已有的公允价值风险相关性研究,包括个体性风险和系统性风险研究进行了全面的回顾和评述。第三部分为理论分析。从公允价值概念、公允价值计量层次、公允价值信息披露等方面分析公允价值的不确定性,从顺周期概念、顺周期产生机理和传播渠道、顺周期效应的缓解措施等角度对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效应展开阐述。同时探究在微观审慎到宏观审慎中,公允价值与审慎监管的关系。第四部分为研究假设与模型设计。包括模型设计、变量定义以及假设推导。本文从不同金融风险层次分别提出了三个假设,包括在不同市场条件下,公允价值运用程度与单个银行风险的相关关系,公允价值运用程度与银行系统性风险的相关关系,公允价值运用程度与跨行业风险传染的相关关系。为了实证本文所提出的三个假设,一共构建了两个模型。第一个模型检验公允价值个体风险相关性,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和负债占总资产和总负债的比例衡量公允价值运用程度,作用自变量,用改进的股票收益标准差衡量单个银行的风险,作为因变量;第二个模型检验公允价值系统性风险相关性,将金融机构股票收益率的相关性作为系统性风险大小的指标。第五部分为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包括对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分析、相关性分析、分组t检验分析、OLS回归结果分析等内容。回归结果显示公允价值运用程度与单个银行股票收益标准差显著正相关,并且该相关关系主要表现在2007年的大牛市中,在2008年的大跌,以及之后的平稳震荡期内,该相关性不显著。在面临正向冲击时,公允价值运用程度将放大银行体系系统性风险以及加速跨行业的风险传染,但该放大作用在逆向冲击时不明显。对于单个银行、银行体系以及跨行业三个金融风险层次,在不同市场条件下,均表现出一致非对称性的原因,本文从投资者过度自信心理、资产流动性特征、监管介入时间三方面进行了阐述解释。第六部分为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在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得出以下三个结论:第一,衡量银行个体性风险的股票收益波动率与公允价值运用程度存在正相关,且在不同市场条件下表现不一样。当市场处于上升期时,两者之间的正相关系数较大,且相关性较高,在市场平稳期和下降期,两者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第二,在面临正向冲击的时候,公允价值会放大银行体系内的系统性风险,即公允价值运用程度越高,银行间股票收益率相关性越大,但在逆向冲击时,该放大作用不明显。对于这种非对称性,本文分别从投资者过度自信心理、资产流动性特征、监管干预时间三方面进行解释。第三,在面临正向冲击时,公允价值会放大银行业到证券业的跨行业风险传染效应,即公允价值运用程度越高,商业银行与证券公司股票收益率相关性越大,但在逆向冲击下,该放大作用不明显。研究发现,公允价值对于个体性风险、银行体系系统性风险、跨行业风险传染的影响,在不同市场条件下,表现出一致的非对称性,即只有在市场处于上行期时,公允价值才会发挥循环正反馈效应。针对本文的研究结论,结合我国实际监管环境,本文提出了加强市场上行期的顺周期效应监管,重视跨行业监管以及协调宏观审慎和微观审慎监管三个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贡献:第一,本文研究视角独特。从微观和宏观审慎监管视角分别研究公允价值与单个金融机构的风险相关性和金融体系的风险相关性,将个体性风险和系统性风险纳入同一研究范畴,扩充了公允价值风险相关性的内涵。第二,本文研究结论揭示公允价值对不同金融风险层次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公允价值对于单个金融机构的风险、银行体系系统性风险、跨行业风险传染的影响,在不同市场条件下,表现出一致的非对称性,即只有在市场处于上行期时,公允价值才会发挥循环正反馈作用,从而放大金融风险。对于此现象,本文从市场主体过度自信、资产流动性特征、监管介入时间三方面进行阐述。
其他文献
水利信息化建设是进行科学水利管理的重要手段和形式,因此,完善水利信息化建设机制,加快水利信息化的建设进程,能够更高效地建设数字水利工程,促进水利工程建设事业的发展。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发展,各种文化的交流碰撞,思想观念的融合和个体主体性的增强,人们的价值取向、多元的生活方式以及对于利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电气设备也在不断的更新过程中,对于其安装过程的技术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但是,在电气设备的安装过程中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本文将从管理的角度分
本文概述了企业实施ERP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组业务流程、优化决策过程、整合协作资源等要求,分析了企业实施ERP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人才战略规划不合理、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人
第三方支付出现在我国还是近十年的事情,但随着网络购物的普及,依附于网购的第三方支付行业发展迅速,其规模已经速倍于发展初期。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出现了不少的风险
通过对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金融所面临的金融组织体系不完善、功能缺失,农村资金流失严重、金融供给严重不足,保险市场发展滞后,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欠佳,金融创新能力不足、服务功能缺
非财产性利益贿赂行为能否及是否应该被认定为贿赂犯罪一直以来都是学术所争议的问题,本文以原铁道部部长刘志军受贿、滥用职权案为视角,对非财产性利益贿赂在实然的层面上是
腐败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它既是一个历史性问题又是一个世界性问题。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腐败又凸显出一系列新的特征,像蔓藤一样延伸到社会各个角落,由此威胁到了社会的稳定
间接翻译是中国翻译史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普遍存在于翻译实践之中。从以西域胡语为中介语间接翻译佛经开始直至新时期,从原文直接翻译并未完全取代间接翻译,间接翻译现象仍然
从清太祖到清高宗,是清朝前期。这是一个连续不断进行改革的时期。这些改革,对于清王朝从最初的兴起到稳固在全国的统治起了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1.完成了女真民族到满族共同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