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儿童心理理论发展与同伴交往、亲子交往的关系

来源 :杭州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4445670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理论作为儿童认知心理学的第三股浪潮,受到发展心理学家的关注,并进行了大量研究。近期,儿童早期心理理论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热点。其中,心理理论的发展水平与儿童同伴交往的关系、与亲子交往的关系探讨,开始引起重视。作为儿童社会化进程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同伴关系、亲子关系,对儿童社会价值的获得,社会能力的培养以及认知和人格的健康发展均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在生态系统观的指导下,以动态研究为主、静态研究为辅;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相结合,运用经典实验任务测量、同伴提名测量、问卷调查以及同伴交往游戏摄像编码、亲子交往游戏摄像编码等多种方法,考察探讨儿童心理理论发展与同伴交往、亲子交往之间的关系。  共有88名3-6岁学前儿童及其家长参与了正式研究。研究程序包括心理理论任务测量、同伴提名测量、同伴交往游戏拍摄编码、父母教养方式问卷调查、亲子交往游戏的摄像编码。  研究结果表明:  1.在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年龄是主要影响因素。4-5岁是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关键期,发展迅速;在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过程中,不存在性别的显著差异。年龄和性别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2.交往类型中的受欢迎儿童,其心理理论发展水平显著高于受拒绝和被忽视儿童。  3.民主型的教养方式最有利于促进孩子心理理论的发展,而放任型的教养方式则最不利于孩子心理理论的发展。  4.家长指导游戏的行为、分享情感的行为和使用心理状态术语的行为,有利于促进孩子心理理论的发展,而对孩子的情感冷漠最不利于孩子心理理论的发展。  5.相对于同伴交往,亲子交往对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更有显著预测力。
其他文献
由于各类管理、法律、经济、商业等人文和文理交叉专业的大量涌现,文科大学物理及文科大学物理教学应运而生。为进一步更好的实现科学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初步融合,国内外不少大学
技术与科学一同促进着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但人们往往更为注重科学对社会经济的贡献,而用技术来强调科学的作用。然而无论是1996年美国的第一代科学教育标准,还是如今的STEM教育
竞技体育的竞争,实际上就是竞技体育人才的竞争。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有大量优秀的体育人才,后备人才的培养被认为是竞技体育生存与发展的根基。实践证明,我国乒乓球后
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是引导学生形成良好个性发展的前提。培养、发展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能力更是符合“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然而在传统的教育束缚下,无论从教育的现状,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