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前瞻性观察CYP2C19中代谢(CYP2C19*1/*2,CYP2C19*1/*3)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PCI术后)服用双倍剂量氯吡格雷(150mg,qd)与常规剂量替格瑞洛(90mg,bid)在PCI术前(给药前)、术后30天、术后90天不同时间点血小板抑制率(ADP抑制率)的变化,并随访PCI术后1个月、3个月及12个月内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s事件)、出血事件和呼吸困难事件的发生率,来比较两种治疗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同时检测PCI术前(给药前)、PCI术后1天、7天、30天及90天不同时间点两种治疗方案对炎症因子hs-CRP、IL-2及IFN-γ浓度的不同影响,对比氯吡格雷和替格瑞洛在抗炎方面的作用,从而更加全面的为临床抗血小板药物的选择提供可靠的依据,推动精准医疗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方法:连续入选2016年1月2016年12月入住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西海岸院区心内科,明确诊断为ACS且CYP2C19基因型为中代谢(CYP2C19*1/*2,CYP2C19*1/*3)并行PCI的患者325例,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氯吡格雷治疗组(158例)和替格瑞洛治疗组(167例)。两组患者在常规应用阿司匹林(100mg,Qn)治疗的基础上,氯吡格雷治疗组为双倍剂量(150mg,qd),替格瑞洛治疗组为常规剂量(90 mg,bid),两组患者均要求至少口服12个月,其他药物如硝酸酯类药物、他汀类药物、ACEI类、β受体阻滞剂、CCB类药物等根据个体病情及是否有禁忌症而使用。所有入选患者采用Seldinger穿刺法经桡动脉或股动脉入路完成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冠状动脉造影、介入治疗采取多个体位投影观察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判断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及支架植入后效果。所有手术由同一介入手术团队完成。PCI术前应用基因芯片法检测CYP2C19基因多态性,应用血栓弹力图检测血小板抑制率,再于PCI术后30天及90天行血小板抑制率的检测。采集PCI术前(给药前)、PCI术后1天、7天、30天及90天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外周静脉血,留取血浆分别行炎症因子hs-CRP、IL-2、IFN-γ浓度的检测。于PCI术后1个月,3个月,12个月进行门诊或电话随访,记录患者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出血事件和呼吸困难事件的发生情况。所有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所有分类变量均应用百分数(%)表示,以?2检验或Fisher确切检验计算;所有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ub></sup>x±s)表示,组内不同时点定量指标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两组间定量指标比较采取独立样本t检验方法进行分析,多组间的两两比较采用SNK检验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吸烟史、家族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血脂、肾功能、肝功能、肌钙蛋白、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患者PCI结果比较:两组患者在病变血管部位、手术的复杂程度、植入冠状动脉支架的个数、长度、直径及球囊扩张的压力、支架释放的压力、球囊后扩张的比例、术后TIMI血流及手术时间等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两组患者PCI术前(给药前)、术后30天及90天ADP抑制率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给药前)ADP抑制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0天两组患者ADP抑制率均较前升高,组内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替格瑞洛组升高更为明显,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90天两组患者ADP抑制率均较术后30天进一步升高,但是组内前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替格瑞洛组升高更为明显,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4.两组患者PCI术后1个月、3个月及12个月MACE事件的比较:1个月时氯吡格雷组累计发生MACE事件4例,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3例,急性心肌梗死1例;替格瑞洛组累计发生MACE事件1例,为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3个月时氯吡格雷组累计发生MACE事件8例,新增患者4例,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2例,急性心肌梗死1例,心源性猝死1例;替格瑞洛组累计发生MACE事件4例,新增患者3例,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2例,急性心肌梗死1例,两组间新增患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两组间整体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到12个月时氯吡格雷组累计发生MACE事件11例,新增患者3例,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2例,急性心肌梗死1例;替格瑞洛组累计发生MACE事件5例,新增患者1例,为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两组间新增患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两组间整体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5.两组患者PCI术后1个月、3个月及12个月出血事件的比较:1个月时氯吡格雷组累计发生出血事件1例,为1例轻微出血;替格瑞洛组累计发生出血事件3例,均为轻微出血,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3个月时氯吡格雷组累计发生出血事件2例,新增患者1例,为1例轻微出血;替格瑞洛组累计发生出血事件6例,新增患者3例,其中轻微出血2例,主要出血1例,为颅内出血,两组间新增患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整体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到12个月时氯吡格雷组累计发生出血事件6例,新增患者4例,其中轻微出血3例,主要出血1例,为消化道出血;替格瑞洛组累计发生出血事件10例,新增患者4例,为4例轻微出血,两组间新增患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两组间整体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6.两组患者PCI术后1个月、3个月及12个月呼吸困难事件的比较:1个月时氯吡格雷组累计发生呼吸困难事件2例,其中轻度呼吸困难1例,中度呼吸困难1例;替格瑞洛组累计发生呼吸困难事件9例,其中轻度呼吸困难6例,中度呼吸困难2例,重度呼吸困难1例;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3个月时氯吡格雷组累计发生呼吸困难事件3例,新增患者1例,为轻度呼吸困难;替格瑞洛组累计发生呼吸困难事件12例,新增患者3例,均为轻度呼吸困难;两组间新增患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整体比较亦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到12个月时氯吡格雷组累计发生呼吸困难事件4例,新增患者1例,为轻度呼吸困难;替格瑞洛组累计发生呼吸困难事件14例,新增患者2例,其中轻度呼吸困难1例,中度呼吸困难1例;两组间新增呼吸困难患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整体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7.两组患者PCI术前(给药前)、术后1天、7天、30天及90天hs-CRP、IL-2、IFN-γ浓度比较:两组患者PCI术前(给药前)hs-CRP、IL-2、IFN-γ浓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PCI术后1天hs-CRP、IL-2、IFN-γ浓度较PCI术前(给药前)有所升高,组内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PCI术后7天hs-CRP、IL-2、IFN-γ浓度较术后1天进一步升高,组内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替格瑞洛组不如氯吡格雷组升高明显,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PCI术后30天hs-CRP、IL-2、IFN-γ浓度较术后7天明显降低,组内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替格瑞洛组下降更为明显,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PCI术后90天hs-CRP、IL-2、IFN-γ水平较术后30天时进一步降低,组内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替格瑞洛组下降更为明显,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8.两组患者hs-CRP、IL-2、IFN-γ浓度变化趋势:两组患者hs-CRP、IL-2、IFN-γ浓度在PCI术后呈上升趋势,术后7天时达到较高浓度,术后30天有明显下降,术后90天时进一步降低,其中替格瑞洛组下降更为明显。结论:1.CYP2C19基因型为中代谢(CYP2C19*1/*2,CYP2C19*1/*3)ACS患者PCI术后无论采用双倍剂量氯吡格雷治疗(150mg,qd)还是应用替格瑞洛治疗(90mg,bid),两者均对血小板功能有明显抑制作用,且替格瑞洛抑制更加充分。2.替格瑞洛可以更有效减少ACS患者PCI术后1个月、3个月及其12个月内MACEs事件的发生,并不增加大出血的风险,但是小出血事件增加,同时呼吸困难的发生率也较氯比格雷组高。3.替格瑞洛疗效优势除了本身更强、更直接的抗血小板作用外,还可能与其对炎症因子更有效的抑制作用有关。4.替格瑞洛较氯吡格雷有更强的抗血小板和抗炎作用,从而更有利于ACS患者PCI术后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5.对行PCI的ACS患者检测CYP2C19基因类型,根据检测结果选择抗血小板药物更有利于患者的预后,推动精准医疗在临床的广泛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