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学角度下的《黛西·米勒》——两位主人公的人物塑造

来源 :北京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cheng04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黛西·米勒》是亨利·詹姆斯很具影响力的一部作品。它为众多学者和学生提供了认识、研究詹姆斯的宝贵材料;另外,它在思想和艺术上有很高的价值,对美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由于《黛西·米勒》拥有相当丰富的思想内容,评论界对其关注颇多。从文献调研的情况来看,评论家更多是从文学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分析,探讨其文学价值,较少是从叙事学的角度来探讨。  本论文以前人对该书的评论分析为研究背景,运用叙事学理论中的话语和思想表达和聚焦等理论对《黛西·米勒》中两位主人公人物塑造进行分析。本论文通过理论分析,清晰地展现了温特伯恩和黛西的人物特征以及该理论对读者产生的效果。  本论文通过对温特伯恩和黛西·米勒的人物刻画分析,一方面展现了温特伯恩和黛西丰富多彩的人物特征;另一方面,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亨利詹姆斯以及他所处的时代。另外,通过运用叙事学理论对《黛西·米勒》进行尝试性研究,进一步丰富了研究这部小说的方法,从而实现了对语篇分析的新探索。
其他文献
约瑟夫·康拉德(1857-1924)被西方评论家誉为20世纪最杰出的英国小说家之一。他以一个敏锐艺术家的广阔视野,时刻关注着时代和社会,力求用新的艺术形式来反映社会现实。曾被F.R
通过分析乌托邦小说《乌有乡消息》,本文初步探讨了威廉-莫里斯的生态观,即“维持现有存在”,没有任何干预是对自然和社会最好的态度。他追求的是人类和地球万物更好的生存状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经历了巨大的变革,随之所体现出来的文化价值观也产生了显著的变化。因此,本文选取了期间的高中英语教材作为切入点,旨在对
T.S.艾略特的《荒原》是现代主义诗歌的里程碑。无论在诗歌内容上还是形式上它都为英美诗歌发展指明了新方向。《荒原》作为艾略特反传统精神强有力的体现,不仅表现在对浪漫主
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至今经历了三个不同的时期:行为主义阶段,交际法阶段、和集成化阶段。每一阶段的发展和进步是与不同时代的语言及英语教学理念和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