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反语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反语研究集中在修辞和审美两个方面。例如“苏格拉底式”反语以及戏剧反语、情景反语等。现在,反语研究已经吸引了大量的心理语言学家、认知语言学家和其他相关学者的兴趣。他们开始从一种新的角度去研究反语。至此,反语研究开始转向了认知和语用角度。近几年,许多研究倾向于分析人类的认知机制与修辞性语言理解的关系。本文的研究集中在汉语反语的理解上。作为修辞现象的汉语反语类似英语中的反语,但与英语反语又不尽相同。主要表现在汉语反语没有像英语反语中戏剧反语、情景反语等的区分。此外,汉语反语不包括指无语义反向的“反讽”。本文研究重点不在于对汉语反语的特点作全面的解释,而是把研究重点放在反语的理解和生成机制上。在回顾了大量的相关研究后汉语反语可定义为:说话人在特定语境坏境中想要表达的实际意义与字面意义的反向关系。这也是反语区别于其他辞格的重要的特点。反语中的这种语义异常不仅是一种语用现象,还是人类认知的产物。因此,本文的目的不仅在于从认知语用角度去理解反语,而是构建一种新的认知-语用模式来理解反语的认知过程。本文用认知元素和语用元素去解释反语的内在工作机制。根据说话人的态度,把汉语反语分为积极态度反语和消极态度反语。前者使用消极的措辞来表达说话人的正面态度,后者使用积极的措辞来表达说话人反面的态度,及正话反说和反话正说。文中的相邻关系是基于常规关系来定义的。常规关系把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构成层级结构的心理模型,此模型将被应用于分析“基于心理模型的汉语反语内部机制”的理解和生成。反语中意义反向转移是基于心理连接的常规关系。具体来说,相邻关系作为反语中语义关联存在有其自身的信息连接结构。在反语中,如果听者了解到字面意义和隐含意义的不匹配,就会搜寻其他可能的意义,直到找出与语境最匹配的意义连接。在这个过程中,听者在语境的制约下,在相邻关系的指引下建立一个语义连续体。对反语的理解就是找出与语境最相关的那个值。另一方面,受语境的制约,说话者需要利用反语去构建一个连续编码,使之成为一个具有讽刺意味的话语。上面反语的理解过程是基于参与者的认知能力,同时也受制于语境。反语,作为认知能力的一种,是在语境的背景下运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