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新疆阿勒泰地区额尔齐斯河北屯段天然分布的欧洲黑杨、苦杨、额河杂交杨、银白杨、银灰杨和白柳6种林分为研究对象,重点在主要树种的生长规律,6种林分的生物量及分布规律,林分乔木层树种、林下灌木层、草本层及枯落物层含碳率的测定,林分碳密度及空间分布特征等方面进行了研究。1、采用标准地法与树干解析法,对样地内标准木进行树干解析,研究了额尔齐斯河天然林林木生长规律,研究表明:额尔齐斯河天然杨柳林6种林木的生长基本上符合树木的一般生长规律。树高、胸径和材积的生长曲线为“S”形曲线,其中以材积最为典型。额尔齐斯河天然林6种林木的树高、胸径、材积生长并不同时进入生长高峰期,树高最早进入生长高峰期,年龄为10~25a,之后是胸径,为22~38a,最晚是材积,为30~50a。额尔齐斯河天然林6种林分除了银白杨林以外,大部分接近正常生长林分的上限值(0.5),表明各林分密度基本合理。2、采用标准地法和回归模型分析方法,研究了额尔齐斯河天然杨柳林6种林分的营养器官生物量分布规律,林分生物量在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枯落物层垂直分布规律以及在河岸环境梯度上水平分布规律:额尔齐斯河天然杨柳林欧洲黑杨、苦杨、额河杂交杨、银白杨、银灰杨和白柳6种林分生物量分别为:175.303、145.018、143.224、188.400、152.889、148.134 t·hm-2;乔木层生物量依次为:160.416、128.978、131.979、178.575、148.478、141.362 t·hm-2;灌木层生物量依次为:10.875、11.243、7.164、5.618、0.448、4.319 t·hm-2;草本层生物量依次为:3.469、4.336、3.744、3.129、2.581、1.799 t·hm-2;枯落物层生物量依次为:0.543、0.461、0.337、1.078、1.382、0.654 t·hm-2。额尔齐斯河天然杨柳林生物量在垂直层次分布均以乔木层生物量占林分生物量的绝对优势,约占林分总生物量的88.94%~97.71%;灌木层生物量占林分总生物量的0.29%~7.75%;而草本层生物量比重较小,占林分总生物量的1.21%~2.99%;枯落物层生物量最小,仅占0.23%~0.90%,呈“倒金字塔型”分布;林分生物量随着垂直河岸方向的环境梯度变化呈一定的水平分布规律,随着与河道距离的增加,乔木层和灌木层生物量均呈“低-高-低”的单峰形式,草本层生物量占林分生物量的比重逐渐减小,呈显著的线性递减趋势,表现出明显的水平分布特征。建立了苦杨、额河杂交杨、银白杨和白柳4种树的单株生物量(M)和胸径(D)之间的幂函数回归方程M=aDb,具有较高的拟合系数(0.884~0.984)。3、采用干烧法对6种林分各组分的含碳率进行了测定,并结合林分生物量对林分碳密度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额尔齐斯河6种林分的乔木层各器官平均含碳率分别为欧洲黑杨0.4561,苦杨0.4598,额河杂交杨0.4585,银白杨0.4641,银灰杨林0.4491,白柳0.4508。灌木层器官平均含碳率为0.4570,草本层平均含碳率为0.3382,枯落物层平均含碳率为0.4165。额尔齐斯河天然林欧洲黑杨、苦杨、额河杂交杨、银白杨、银灰杨、白柳6种林分乔木层的碳密度依次为:74.6699、60.5297、61.2832、83.9391、67.4913、64.0599 t·hm-2;灌木层碳密度依次为:4.802、4.9606、3.1625、2.4825、0.1977、1.9058 t·hm-2;草本层碳密度依次为:1.1340、1.4317、1.2242、1.0346、0.8602、0.5932 t·hm-2;枯落物层碳密度依次为:0.2207、0.1874、0.1370、0.4382、0.5618、0.2659 t·hm-2。本文研究了额尔齐斯河天然杨柳林林木生长规律、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特点、林分碳密度及其分布特征,为保护与合理利用该地区的森林生物资源提供科学依据;为评价额尔齐斯河天然杨柳林林木生长的立地适应性,为选择植被恢复树种和配置合理结构提供依据,而且对评价额尔齐斯河天然杨柳林林分的生长效应和生态效应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研究填补了我国新疆额北部额尔齐斯河流域林木生长规律、森林生物量和碳密度的研究空白;为我国新疆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提供了部分基础研究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