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78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现如今的中国已经是第二大经济体了。然而最近几年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经济发展中出现要素配置不合理、结构性失衡等严重的问题。如何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有效配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探寻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动力的关键性课题。理论上,要素配置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要素配置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高低,进而影响经济增长。本文根据2002-2016年我国三次产业的省级面板数据,利用多部门增长核算法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结构分解,从中分离出了产业间要素配置的变动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即要素配置结构效应,揭示了劳动要素和资本要素在三次产业间的流动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2002-2016年间,我国三次产业间总的要素配置结构效应为正,即要素在三次产业之间的流动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分要素来看,劳动要素配置结构效应为正,资本要素配置结构效应为负。要素配置对经济增长的正面作用主要来自于劳动要素,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的转移带来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推动了我国经济增长。但是资本要素由第三产业向相对生产率更低的第二产业进行转移,这降低了全要素生产率,抑制了我国经济增长,即资本要素在三次产业间的配置是不合理的。从时间趋势上看,这种不合理性主要发生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2008年以来资本要素配置结构效应显著为正,资本要素配置日趋合理。进一步分区域来看,中部地区要素配置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最为显著,同时中部地区资本要素的配置结构效应显著为负,其水平明显高于东部和西部地区。根据实证结果,论文对要素配置不合理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推动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