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伴随着成都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与此同时,成都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在数量、结构以及环境等方面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因此,在成都市这样的经济发达地区,对其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居民点用地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成都市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从数量上、区域差异上对1997—2007年成都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动态变化进行分析,分析了影响成都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动态变化的因素;其次,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探寻了引起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因素,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出农村居民点用地存在问题,并提出加强农村居民点用地管理、集约节约用地的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1997~2007年间,成都市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呈递减趋势,圈层用地变化速度差异明显。成都市农村居民点用地由1997年的100549.8hm~2下降到2007年的96054.75hm~2,减少了4495.05hm~2,年平均减少率为0.42%;圈层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速度为中心城区>郊区>近郊区。(2)成都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区域差异明显。基本呈现出中心城区整体的相对变化较大,郊区整体的相对变化次之,近郊区整体的相对变化最小的格局,相对变化率分别为3.15%,1.97%,0.80%。(3)区位对各圈层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影响显著。中心城区和近郊区的区位指数分别为1.20和1.38,表明中心城区和近郊区的成都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区位意义较大。对于郊区来说,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区位意义则弱一些,区位指数仅为0.82。(4)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影响成都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动态变化的因素进行了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农村经济发展、农业产出水平和城镇化为主要驱动因素。(5)根据当前农村居民点中存在的问题,从制定科学的农村居民点用地规划、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明晰产权和加强对农村居民点用地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合理使用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对策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