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迅速提升,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其带来的农村留守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在以往有关农村留守问题的研究中,大多聚焦于单一研究对象,特别集中在农村留守儿童身上,极少将与农村留守相关的群体或者议题整合到一起进行考察,更没有从社会工作的角度探讨介入农村留守家庭的可能性。正是为了更加综合深入地了解农村留守问题,本研究将研究对象从留守的单一群体扩大到农村留守大家庭进行研究。通过对农村留守大家庭日常生活的深入描绘,笔者希望对这种特殊家庭的本质进行阐释,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社会工作介入的路径。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深入到农村留守大家庭的真实日常生活中进行体验和理解。本研究所选取的研究对象为农村留守大家庭,即因青壮年子辈外出务工将高寿的曾祖辈、中年的祖辈和年龄尚小的孙辈留守在家的特殊大家庭。在这之中涉及到农村老人家庭养老问题、农村留守妇女问题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间接涉及外出流动人口问题,此众多问题的交汇使得本次研究具有一些独特的意义。在资料收集上,本研究采用个案访谈和参与观察的方法。本研究旨在采用文化变迁和社会结构的视角通过对农村留守大家庭成员互动状况的描述来阐释这种特殊大家庭生活的本质及初步探讨社会工作介入的路径。研究结论:第一,本研究从微观的日常生活互动入手,发现留守三代人的互动是夹心饼干式,曾祖辈与祖辈的互动讲究客气,祖辈与孙辈的互动最为亲密,而曾祖辈与孙辈是最为熟悉的陌生人。第二,结合文化变迁和社会结构理论从家庭各辈成员与家庭整体两方面对互动进行解读,发现家庭各辈成员之间的互动最终可归结为“守望”这一概念,且家庭的共同守望是决定成员间互动方式的关键。第三,通过进一步与宏观社会背景和文化传统的对话,将“守望”这一概念扩展到其他农村留守个体和群体,从而为当前中国农村留守人群的生活状态提出了一个综合性的概念。第四,本研究使用SWOT分析方法,并从感动中国的黑土麦田公益项目和古学斌教授主持的绿寨项目出发,介绍了社会工作要从优势视角出发,采用地区发展模式,以村民力量和当地资源为核心介入农村社区,从而解决农村留守家庭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