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研究者普遍认为成年哺乳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是十分有限的,成熟神经元缺少分裂增殖的能力,一旦损伤则不能再生,损伤后只能由增生的胶质细胞来代替。因此,对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治疗一直缺乏有效的手段,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患者常常遗留严重的神经功能缺失,给社会和个人带来沉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能力、高度未分化性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近年来,干细胞的研究获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被《science》杂志评为20世纪世界十大科学突破之一,干细胞研究以及利用干细胞治疗疾病的细胞组织工程已经成为继人类基因大规模测序完成后生命科学中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近年来研究表明成年哺乳动物的大脑皮层、室管膜下区、海马和纹状体等处都存在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 NSC),具有自我复制更新、持续分化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能力,系列动物实验表明NSC移植可与宿主神经纤维建立突触联系,并减少神经功能的缺失,但由于其不易从自身获得及存在伦理学等问题,其实用性受到很大限制,因此寻找一种合适的干细胞来源进行移植以代替受损的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来修复神经系统损伤成为人们的研究热点。人脐血作为一种干细胞来源,具有来源丰富、采集方便、抗原性弱、可自体储存且无伦理学问题等优点。早在20年以前,Ogawa等人就发现在人脐血中存在原始的造血干细胞,并成功应用于白血病患儿的骨髓移植,取得良好的效果;随着近年来研究的深入,发现脐带血中不但含有造血干细胞,而且还含有丰富的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其形态学表现、生长曲线和免疫表型与骨髓及胎肝来源MSCs相似,并可以向脂肪、骨和软骨组织等分化。我们在前期研究发现,人脐血来源的MSCs可在适当条件下可诱导分化为神经样细胞,但分化比率较低。因此,如何提高其向神经细胞定向分化比率,并观察移植细胞体内移植对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成为人脐血MSCs早日应用于临床需要迫切解决的一个问题;核转录因子κB配体受体激动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