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蛋白替换及点突变对狂犬病病毒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来源 :华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xlila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RABV)引起的一种烈性接触性人兽共患传染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一旦发病几乎100%死亡。虽然目前部分国家和地区已经消除了人间狂犬病,但是每年依然有至少59000人死于该病。RABV为不分节段单股负链RNA病毒,基因组含有编码5个结构蛋白的基因,其中糖蛋白(G)是决定RABV致病性和免疫原性的主要蛋白,对其氨基酸进行修饰可致RABV的致病性及其免疫原性发生改变,为研究RABV的致病机制以及狂犬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基础。狂犬病病毒HEP-Flury株为高度致弱的非致病性毒株,在中国和日本已被广泛用作动物免疫。华南农业大学狂犬病课题组以HEP-Flury基因为骨架,通过插入免疫增强因子IFN-α、IL6、或增加另一个拷贝G基因和G基因重排,显著增强了HEP-Flury的免疫原性。该课题组从狂犬病猪的脑组织中分离到一株高度致病的RABV毒株GD-SH-01,并且建立了GD-SH-01株的反向遗传操作系统,将GD-SH-01的G基因替换至HEP-Flury后,重组病毒的致病性发生了显著的改变。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将HEP-Flury的G基因替换至GD-SH-01株,拯救获得重组狂犬病病毒r GDSH-HEPG,结果发现肌肉注射r GDSH-HEPG并未致成鼠死亡,颅内感染也仅致16.7%成鼠死亡,表明重组毒株r GDSH-HEPG的致病性已经显著降低,进一步证实G蛋白是决定GD-SH-01株致病性的主要结构蛋白。为了探究GD-SH-01株G蛋白决定病毒致病性的关键氨基酸位点,本研究比较了多个RABV毒株G蛋白氨基酸序列,根据街毒毒株与致弱毒株氨基酸差异位点,选取G蛋白氨基酸位点G19、G96、G132、G194、G243、G255、G333和G349,以GD-SH-01毒株的G基因为骨架,参考弱毒疫苗株HEP-Flury相应位点的氨基酸进行突变,拯救获得8株点突变毒株:r GDSH-G19、r GDSH-G96、r GDSH-G132、r GDSH-G194、r GDSH-G243、r GDSH-G255、r GDSH-G333和r GDSH-G349,并对所有突变毒株的体外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及其免疫原性进行研究,找到了G蛋白中除333位点以外决定致病性的关键氨基酸位点。G蛋白是RABV唯一表面膜蛋白,在病毒增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单个氨基酸的突变可改变RABV的致病性、免疫原性和增殖。本研究通过测定在NA细胞上的生长曲线,发现r GDSH-G19、r GDSH-G96、r GDSH-G132、r GDSH-G194、r GDSH-G243、r GDSH-G255和r GDSH-G333增殖能力低于亲本株GD-SH-01,而r GDSH-G349的增殖能力强于GD-SH-01。NA细胞上的扩散实验显示,r GDSH-G19、r GDSH-G96、r GDSH-G132、r GDSH-G194、r GDSH-G243和r GDSH-G255的扩散能力显著低于GD-SH-01,这可能部分解释了为什么突变株增殖能力下降。病毒结合和侵入宿主细胞是病毒复制周期的第一步,以实时荧光定量PCR对病毒结合和侵入NA细胞基因组进行检测,发现r GDSH-G194和r GDSH-G255在结合能力和侵入能力两方面均显著强于亲本株GD-SH-01,r GDSH-G243仅在结合能力方面强于GD-SH-01,而r GDSH-G349的侵入能力强于GD-SH-01,说明G194、、G243、G255和G349的突变影响了病毒的结合或者侵入宿主细胞的能力,且突变株r GDSH-G194、r GDSH-G243和r GDSH-G255增强的结合能力并没有对病毒增殖起到主导作用,而r GDSH-G349增殖可能部分因为其增强的侵入能力。进一步对病毒感染NA细胞后胞内基因组进行检测,发现r GDSH-G19、r GDSH-G96、r GDSH-G132、r GDSH-G194和r GDSH-G255的基因组水平显著低于亲本株GD-SH-01感染组,这和增殖及扩散结果一致。突变株r GDSH-G19、r GDSH-G96、r GDSH-G132、r GDSH-G194和r GDSH-G243感染NA细胞后诱导了比GD-SH-01更高水平的Ⅰ型干扰素表达,这与其在NA细胞中表达更高水平的G有关。RABV的G蛋白被证实是影响病毒诱导细胞凋亡的主要结构蛋白,通过流式细胞术对突变毒株诱导NA细胞凋亡情况进行检测,结果显示r GDSH-G19、r GDSH-G96、r GDSH-G132、r GDSH-G194、r GDSH-G243和r GDSH-G255突变株在感染NA细胞后24 h和48 h诱导的凋亡显著低于GD-SH-01,说明对G蛋白单个氨基酸突变影响了其致凋亡作用;MTT实验显示,突变株感染NA细胞后,对细胞活性的影响显著低于GD-SH-01,这与凋亡结果一致,推测可能与病毒的增殖和扩散能力降低有关。本研究检测了突变株r GDSH-G255感染NA细胞后Caspase-3和Caspase-9的活性,发现r GDSH-G255感染组的Caspase-3和Caspase-9活性显著低于GD-SH-01,说明G蛋白点突变对GD-SH-01致凋亡的影响也是通过内源性凋亡通路。所有RABV突变毒株分别肌肉注射和颅内注射成鼠,以研究其致病性。结果显示,肌肉注射后,r GDSH-G19、r GDSH-G96、r GDSH-G132、r GDSH-G194、r GDSH-G243、r GDSH-G255、r GDSH-G333和r GDSH-G349感染小鼠的存活率分别为66.7%、50.0%、83.3%、83.3%、66.7%、100%、100%和100%;颅内感染后,小鼠存活率分别为0%、0%、0%、0%、0%、100%、100%和16.7%,而GD-SH-01株以两种途径感染的小鼠存活率为0,HEP-Flury株以两种途径感染的小鼠存活率为100%,说明G19、G96、G132、G194和G243位点的突变不同程度地降低了重组病毒的致病性;G349位点的突变显著降低了病毒的致病性,肌肉感染不致死成鼠,即使颅内注射也有16.7%存活率;G255和G333突变显著地降低了病毒的致病性,其致弱程度与HEP-Flury相同。外周血中中和抗体(VNA)水平监测发现,所有突变毒株均能诱导显著高于0.5 IU/m L的VNA水平,并且能保护小鼠抵抗标准攻击强毒CVS-24的攻击,说明以GD-SH-01为骨架进行致弱的RABV具有作为弱毒疫苗的潜质。进一步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r GDSH-G255免疫小鼠后外周免疫细胞水平,结果发现,r GDSH-G255感染后小鼠淋巴结中CD19+CD40+B细胞水平显著高于GD-SH-01;免疫组化检测滴鼻感染小鼠,发现r GDSH-G255感染组小鼠脑组织CD3+T细胞浸润显著高于GD-SH-01感染组;q PCR检测显示,r GDSH-G255滴鼻感染小鼠后,脑组织中趋化因子CCL3、INF-α、IFN-β和Ig Gκ-L chain的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高于GD-SH-01感染组。因此,RABV G255位点的突变,导致了病毒的完全致弱,诱导了更强的免疫应答。突变株r GDSH-G255不仅具有很好的安全性,且能产生保护性的免疫应答,为了进一步研究r GDSH-G255的突变位点是否稳定,将其在NA细胞和鼠脑进行连续传代,测序后发现r GDSH-G255的G255位点没有发生回复性突变,且G基因其他序列没有发生突变,说明G255位点突变致弱毒株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前面发现将GD-SH-01株G蛋白255位点突变后病毒致病性极其显著降低。为了确证该位点与RABV致病性的关联,本研究进一步将HEP-Flury株G蛋白255位点突变为GD-SH-01株相应位点的氨基酸,结果发现重组病毒致病性没有显著变化,并且且突变株r HEP-G255免疫小鼠后,外周血中VNA水平与亲本株HEP-Flury无显著差异,r HEP-G255诱导产生的VNA也能保护小鼠抵抗标准攻击病毒CVS-24的攻击。初步说明这个位点的突变能致弱强毒株,但是不能增加RABV的致病性,这又是一株优秀的疫苗候选病毒。本研究进一步证实了GD-SH-01株G蛋白在RABV致病性中的作用,首次发现了影响RABV体外生物学特性的多个G蛋白氨基酸位点,且首次发现了能显著影响RABV致病性的G255和G349氨基酸位点,不仅为研究RABV致病性提供了新的参考位点,而且为研究狂犬病弱毒疫苗提供安全、稳定和有效的候选株。
其他文献
由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 AG-1 IA)引起的水稻纹枯病(rice sheath blight)是水稻(Oryza sativa L.)最重要的病害之一。近年来随着真菌病毒研究的开展,水稻纹枯病菌中的真菌病毒也逐渐被发现和研究。已报道的水稻纹枯病菌中的真菌病毒主要为双链RNA(double-stranded RNA,ds RNA)病毒,包括双分体病毒、内源病
J亚群禽白血病(AL-J)是由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J)引起的一种肿瘤性且免疫抑制性传染病,该病给养禽业带来极大的危害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近来研究表明环状RNA(circular RNA)在肿瘤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目前没有环状RNA调控ALV-J诱导肿瘤形成方面的报道,因此本研究通过探讨肿瘤鸡中差异高表达的环状RNA所调控肿瘤形成的作用机制,为临床上防控AL-J提供新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而数学可以认为是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的基础,尤其是混沌与分形理论在农业工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将混沌与神经网络相融合,可用于联想记忆机器人的规划等;混沌优化是利用混沌运动的随机性、遍历性和规律性(确定系统产生的运动)寻求最优点,从而可用于系统的识别、最优参数设计等众多方面。除此之外,混沌与分形理论在农业生产、农作物栽培、农产品分级,以及农林
漆酶是存在于植物中的一个重要酶,其底物具有广泛性。苹果(Malus domestica)是典型的呼吸跃变型果实,采后苹果在长期低温贮藏后或从低温贮藏结束转移到货架后易发生虎皮病,症状表现为果皮褐变,严重降低了果实的商品价值。尽管国内外进行了大量研究,但苹果虎皮病发生过程中的褐变机理尚不完全清楚。研究表明,DPA(diphenylamine)和1-MCP(1-methylcyclopropene)处
蛹虫草是一种著名的食药两用真菌,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生物活性成分,已成为科学家们研究的热点。近年来研究发现蛹虫草含有亲水性更强的新型类胡萝卜素,具有广阔的应用领域和市场前景,但由于其含量低,并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究其原因是功能基因和生物合成途径未知,严重限制了蛹虫草的推广应用。因此,从分子层面挖掘色素合成相关基因、鉴定基因功能、解析生物合成途径,在此研究基础上有目的地改造蛹虫草菌株,培育高
禽痘是一种严重危害禽鸟的病毒性疾病。禽痘病毒自然感染约278种禽鸟,主要侵害鸡、鸽子和火鸡,引起部分濒危珍禽的生存危机。根据典型临床症状,禽痘可以分为皮肤型、黏膜型和混合型,其中黏膜型和混合型致死率高于皮肤型。国际上对水禽痘报道比较罕见,与水禽痘病毒相关的研究几乎空白。近年来广西麻鸭痘有零星报道,本研究结合临床实际开展了麻鸭源禽痘病毒的诊断、分离鉴定、全基因组测序和一系列动物试验。2016年广西邕
鸡马立克氏病(Marek’s disease,MD)是由马立克氏病病毒(Marek’s disease virus,MDV)引起鸡恶性T淋巴细胞肿瘤病。MDV可诱导宿主发生肿瘤并引发严重的免疫抑制,可导致鸡群发生肿瘤或因病毒的混合感染而大批死亡。MD从1907年被发现至今,长期困扰着全球养禽业并且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疫苗免疫是目前最主要的防控MD的措施,但随着免疫压力及病毒基因组的进化,MDV的毒
随着世界人口增长,粮食需求量日益增大。面对严峻的粮食安全形势,加速智能农机装备研究,实现农业精细化、可持续化发展势在必行。水稻是中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约占中国谷物种植总面积的30%、粮食总产量的40%和农户总数的60%。水田硬地层深浅不一,崎岖不平,常有坑洼沟壑,作业环境复杂,为水田农业机械智能化、精细化作业的实现带来挑战。其主要难点之一便是如何在复杂的水田作业环境中实现农业机械姿态的实时精确
蜕膜化对于哺乳动物成功妊娠的建立是必不可少的。在妊娠过程中蜕膜化受损可导致胚胎着床失败、流产等不良后果。脂肪酸去饱和酶3(fatty acid desaturase3,Fads3)属于脂肪酸去饱和酶家族成员之一,而脂肪酸去饱和酶是合成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的关键酶。因为Fads3与Fads1和Fads2有着非常高的基因同源性,所以Fads3可能对于HUFA的生物合成也非常重要。然而,Fads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