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在对我国现阶段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的客观形势进行全面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社会主义新农村靠谁来建设?靠农民,靠祖祖辈辈生活在广大农村地区的千千万万农民。农民既是农村社会的主体,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要完成新农村建设这一历史性的任务,实现农村的现代化,无论从现在看还是长远来看,都离不开高素质的现代新型农民,离不开农民的现代化。所以,培养和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不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题中应有之义,更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农村教育文化事业及各项事业的发展,我国农民素质有了较大提高,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农民素质状况还是较低的,特别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倡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文明、守法纪的新型农民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在:农民科学文化知识比较匮乏;农民职业技能素质较低;农民思想道德素质较低;农民经营管理素质偏低;农民法制观念缺乏;农民的身体健康素质普遍较低等等。农民素质的低下,不仅严重制约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加,而且严重制约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提高农民素质,培养和造就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文明、守法纪的新型农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民素质的基本要求,必须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文化教育,全面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能培训,着力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素质;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加强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着力提高农民的民主政治和法律素质;把倡导现代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农民的身体素质。本文正文共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出发,论述和分析了培养和造就大批新型农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第二部分,深入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农民素质的现状及对我国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及农民增收等方面的影响,明确农民素质低下是制约和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重要瓶颈。第三部分,从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和探讨了提高我国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的措施和方法。我们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培育新型农民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认识到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的重要性。本文着重分析我国农民素质的现状以及对于我国发展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系列提高我国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的措施和方法,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对农民素质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系作进一步的探讨,以便对当前我国的重大任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和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