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竹林是我国的高效优势林种,竹林培育、经营已成为我国特别是南方集体林区森林培育的重要内容,毛竹、雷竹等经济竹种在我国的分布面积也越来越大,开发利用程度也越来越高,对地方经济、竹农收入等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研究不同经济竹种的叶绿素荧光特性,探讨不同经济竹种的光合性能,旨在为其优良品种选择及其高效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雷竹Phyllostachys praecox、箬竹Indocalamus ssp.3经济竹种为试验材料,测定了他们的叶绿素荧光、光合作用等一系列参数,并通过分析3经济竹种叶绿素荧光特性与生态适应性、生长特性等之间的关系,了解不同竹种在强光、低温等典型环境胁迫下的响应、光合位置效应等。结果表明:1)3经济竹种叶绿素荧光测定所需暗适应时间、不同季节相对叶绿素含量等都各有不同;2)品种间Fv/Fm、ΦPSII、qP、qN对光强和温度的响应也存在着明显差异,可作为鉴定品种耐光温抑制能力大小的指标,基于此,筛选出髯毛箬竹、小叶箬竹等抗低温箬竹种以及广东箬竹等抗高温强光的箬竹种;3)不同竹龄、不同位置、不同耕作方式都可对竹种叶绿素荧光、光合性能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经过覆盖处理的雷竹相对叶绿素含量、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等都极显著高于未经过覆盖的雷竹;4)而毛竹光合位置效应明显,不同冠层、不同方位间相对叶绿素含量、气体交换以及叶绿素荧光等生理生态指标差异相当显著,毛竹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呈双峰型,发生光合“午休”现象,光合作用的午间降低是由叶肉细胞的光合活性所引起的;5)叶绿素荧光参数F0、Fm、Fv/Fm、ΦPSII、qP、qN、ETR均存在着明显的日变化,其中Fv/Fm,ΦPSII、Fm,qP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V”型分布,在中午强光下降低到一天中的最低值,qN则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中午时分达到一天中的峰值,有所不同的是箬竹在受到低温胁迫和高温强光胁迫的条件下ΦPSII呈“W”型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