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酪蛋白糖巨肽(Casein Glycomacropeptide,CGMP)是一种来源于牛乳κ-酪蛋白的生物活性肽,不含芳香族氨基酸,可作为苯丙酮酸尿症(PKU)患者的食品。CGMP诸多的生物活性已得到证实,如具有良好的营养特性、提高智力发育、促益生菌增殖以及免疫调节等。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IBD)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是一组病因未明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目前大多学者认为肠壁粘膜免疫调节异常、肠壁粘膜屏障缺损、遗传和环境等因素共同参与了疾病的发生发展进程。临床上对IBD患者的药物治疗包括5-氨基水杨酸、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但疗效并不令人满意,且毒副作用较大,因此开发一种有效的营养治疗方案成为了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发现乳源CGMP可能参与肠粘膜免疫应答,调节免疫细胞亚群的平衡,有可能成为缓解和治疗IBD的一条新途径,因此更深入的研究CGMP治疗IBD的分子机理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本课题利用恶唑酮诱导建立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模型,以CGMP组1(50mg/(kg bw·d))、CGMP组2(500 mg/(kg bw·d))和SASP药物治疗组(40 mg/(kg bw·d))的剂量连续灌胃4天;首先用HE染色观察和评价小鼠结肠大体形态损伤和病理组织学变化,然后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HC)检测各组小鼠经CGMP干预后肠道粘膜因子CD4、CD8、MAdCAM-1、sIgA的表达情况,最后利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CGMP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肠粘膜免疫信号通路蛋白MEKK1、Smad3、Smad7表达的影响,以探讨并阐述CGMP在改善和修复UC病症的炎性状态的分子机制。结果表明:CGMP组1(50 mg/(kg bw·d))、CGMP组2(500 mg/(kg bw·d))均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恶唑酮诱导的小鼠结肠炎中结肠大体形态损伤,尤其CGMP组1(50 mg/(kg bw·d))的作用较为明显,与药物治疗组相比不存在显著性差异;CGMP也可显著降低结肠粘膜固有层中MAdCAM-1、CD4、CD8的表达,促进sIgA的表达。同时有效通过抑制MEKK1和Smad7蛋白的表达,直接参与抑制MAPK的激活、激活TGF-β1/Smads信号通路途径,间接抑制IKK作用于IκB的磷酸化、激活IκBα的活性,共同抑制NF-κB的激活,维持肠粘膜免疫调节的平衡和保护肠粘膜免疫屏障功能,从而减缓炎症,有效的改善溃疡性结肠炎。因此本研究为CGMP的抗炎分子机制以及其维护肠粘膜内环境的稳定提供科学依据,使CGMP作为功能性物质可用于溃疡性结肠炎的生物免疫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