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作温度过高会造成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密封困难、构件不匹配、工作寿命短、运行成本高等诸多问题。降低SOFC工作温度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开发高性能的电池材料。钙钛矿型La1-xSrxGa1-yMgyO3(LSGM)材料在中温(800℃左右)范围内,很宽的氧分压下,具有较高的离子电导率,是最有希望实现SOFC中温化操作的电解质备选材料之一。采用传统固相法制备LSGM材料时,长时间的高温烧结,易造成原料组分挥发,产生SrLa(GaO4)等杂相。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之一就是通过改进实验条件,制备具有单一钙钛矿结构的LSGM材料,并对其性能进行研究。LSGM电解质材料研究的另一个重要任务是开发与之相匹配的电极材料。钙钛矿型LaCrO3基掺杂材料具有较高的电子—离子混合电导率、优良的催化性能及较好的对硫容忍性。萤石型CeO2基掺杂材料在还原气氛下具有较高的电子—离子电导率和催化性能。因此,LaCrO3基和CeO2基掺杂材料是潜在的适用于以碳氢化合物为燃料的SOFC阳极材料,设计合成这两类新型阳极材料并探索把其用于LSGM电解质的可行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者用TG-DTA、XRD、XPS、SEM、EDS、TPR、粒度分析、交流阻抗、直流四探针等技术对材料的性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低温热处理—机械活化—高温烧结”的改进固相法制备LSGM电解质材料的工艺流程,并对LSGM材料的生成机理进行了探讨。在1450℃烧结24h后,得到了具有单一钙钛矿结构的LSGM材料,没有发现SrLaGa3O7等杂相,且烧结温度较低。在1480℃下烧结24h所得LSGM样品的相对密度高达99%,且其在850℃的离子电导率为0.08S/cm,可以用作中温SOFC的电解质材料。用甘氨酸-硝酸盐法(GNP法)合成LSGM材料时,在1400℃下烧结20h后,材料即有单一钙钛矿结构,且其晶界电阻较小,但用此法所得LSGM样品的相对密度仅为87%。此外,实验还探索了固相-GNP联合烧结法来制备LSGM材料,在1450℃下烧结20h后,材料具有稳定的钙钛矿结构,其样品的相对密度为92%。采用改进固相法合成了La1-xSrxCr1-yMnyO3-δ(LSCM)阳极材料,在高于1250℃的温度下烧结15h后,均得到了具有单一钙钛矿结构的LSCM材料。在250-850℃范围内,LSCM系列样品在空气中的电导率符合小极化子绝热导电机理,在850℃C时,它们的电导率为9.25S/cm。在H2和CH4中,LSCM样品的电导率下降约两个数量级,其中,LSCM7355样品在850℃时的电导率均约为0.2S/cm。此外,还用GNP法合成了LSCM材料,其前躯体在1200℃烧结5h后,得到了具有单一钙钛矿结构的LSCM材料,使用GNP法所得LSCM材料的性能与改进固相法所得材料相近。设计并采用GNP法合成了La1-xSrxCr1-y-zMnyCrzO3-δ(LSCMCo)阳极材料,其前驱体在高于1300℃烧结后,才能得到单一钙钛矿结构的材料。在H2和CH4中,LSCMC073541样品在850℃时的电导率分别为0.4S/cm和4.5S/cm。采用GNP法合成了Ce0.8Ca0.2O1.8(CDC82)和Ce0.8Gd0.2O1.9(GDC82)阳极材料,并探讨了它们的生成机理。在750℃和900℃下烧结4h后,分别得到了单一萤石结构的CDC82和GDC82材料,在250-850℃范围内,CDC82和GDC82样品在空气下的最大电导率分别为0.04S/cm和0.05S/cm,在H2中,它们在850℃时的电导率分别达1.01S/cm和0.39S/cm。建立了导电模型,用来解释钙钛矿型材料的导电机理。此外,实验所合成的LaCrO3基和CeO2基阳极材料都有良好的催化性能,且在氧化和还原气氛中及较宽的温度范围内,具有较好的热稳定和化学稳定性。LSGM电解质与阳极材料(LSCM,LSCMCo)和阴极材料(LSFC,LSFM和LSCFCo)具有较好的化学相容性,除LSFC外,上述电极材料与LSGM电解质的热匹配效果较好。提出了以LaCrO3基(阳极)、LaGaO3基(电解质)和LaFeO3基掺杂材料(阴极)作为中温SOFC的新体系材料,并制作全钙钛矿结构的SOFC。分别以H2和空气为燃料和氧化剂,单电池在850℃下的最大开路电压为1.06V,接近理论电动势;最大功率密度约100mW/cm2。因内阻大,电池的制备工艺有待优化和改进。提出了生物质气等含CH4燃料在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堆中的新循环系统概念。该设计可避免SOFC阳极积碳现象;对SOx、NOx和重金属的容忍性好;可以实现CO2的零排放;整个系统配置及余热利用方便,整体能量利用效率高。该设计为SOFC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有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