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詹姆斯·马修·巴利的《彼得·潘》作为儿童文学的经典作品,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小说讲述了一个会飞的淘气小男孩“彼得·潘”和他在永无岛的冒险故事。现在这个不愿长大的男孩,已成为西方国家众人皆知的儿童人物,象征着恒久不变的童年时代和永无止境的冒险精神。自1929年梁实秋把《彼得·潘》译介到我国以来,许多翻译家对该书进行了翻译,其中包括杨静远、朱宾忠、任溶溶、马爱农等。本论文选取了马爱农的中文译本,主要因为其译本的语言简单易懂,生动活泼,同时包含新潮的词汇,顺应现代儿童读者的喜好。该译本自2011年出版以来吸引了许多翻译界学者的关注和研究,但研究角度主要集中于译文的效果,如功能对等、美学视角等,很少对翻译选择的过程进行探讨。在顺应论视角下,本论文尝试研究马爱农翻译《彼得·潘》的语言选择过程。语言顺应论是维索尔伦于1999年出版的《语用学新解》一书中提出的语用学理论。维索尔伦认为,“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是顺应论的三个核心概念。语言的“变异性”和“商讨性”使语言的使用成为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语言的“顺应性”使语言的选择要顺应不同的交际对象和环境。同时,由于翻译是一种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交际活动,翻译过程不免受到语言及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无论对翻译内容、翻译手段还是翻译过程,都是译者在一定的意识程度下,动态的做出语言选择的过程。通过译本研读,本论文作者发现译者马爱农的翻译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语言选择的过程,是针对变化的语境和语言结构做出语言选择和调整的过程。作为儿童文学的经典作品,《彼得·潘》的主要读者是儿童,他们由于受到年龄、心理、知识等因素的特殊限制,对作品的欣赏角度与众不同。为了使目的语儿童读者接受译文,并与原文儿童读者一样感同身受,译者需要在翻译的过程中不断做出选择,调整译文,以顺应变化的语境和结构。马爱农在翻译过程中的语言选择较为明显地遵循了顺应论的特性。因此,本文尝试从顺应伦的视角对译本进行个案分析。该研究认为,马爱农翻译《彼得·潘》的过程是一个动态选择的过程。译本从语言结构的顺应、语境的顺应、动态性顺应和意识突显性顺应四个维度实现了顺应。在顺应论视角下,马爱农翻译的《彼得·潘》主要采取了四种翻译方法:增译;拆分;重组;词类转换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