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刮除部分角膜上皮造成角膜损伤,启动大鼠的角膜修复机制,检测p63基因在损伤修复过程中的表达量的变化,探讨p63在大鼠角膜损伤修复过程中的意义。方法1.刮除大鼠部分角膜上皮,启动大鼠的角膜修复机制,分别在损伤后不同的时间点(0h,6h,12h,24h,48h)处死大鼠;2.进行荧光素钠染色实验,裂隙灯下观察角膜损伤和愈合情况;3.大鼠处死后,制作眼球石蜡切片,进行免疫荧光反应,观察p63蛋白在大鼠角膜缘和角膜中央区的表达情况,记录并分析p63蛋白在不同时间组中的表达量;4.大鼠处死后,分别取其角膜缘及角膜中央组织,提取RNA,进行RT-PCR反应,记录并分析p63基因在不同时间组中的表达量。结果1.免疫荧光反应结果显示,正常角膜缘有p63表达而角膜中央区无p63表达。在修复过程中,p63在各组角膜中央区均为阴性表达,和每组角膜缘相比,有根本区别。在角膜缘表达的量随时间延长增多,并在24h达高峰,而后又减少。正常角膜和损伤后0h组的角膜缘平均吸光度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损伤后各组角膜缘平均吸光度值之间,除6h组和48h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它各组之间差别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2.RT-PCR实验结果显示,角膜损伤后,p63在各组角膜中央区表达均为0,和每组角膜缘相比,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角膜缘p63基因表达量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多,24h表达量最多,而后又减少。正常组和损伤后0h组的角膜缘p63表达量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和6h组,0h组和6h组,12h组和48h组之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各组之间差别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3.刮除上皮的角膜在24小时内修复完成。结论1.p63基因不论在正常角膜还是角膜损伤修复过程中,都仅表达于角膜缘,角膜中央区无表达。2.p63基因的表达改变与大鼠角膜上皮修复过程密切相关,可能参与了角膜缘干细胞的增殖分化,促进角膜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