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63在大鼠角膜损伤修复过程中的表达和意义

来源 :青岛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8881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刮除部分角膜上皮造成角膜损伤,启动大鼠的角膜修复机制,检测p63基因在损伤修复过程中的表达量的变化,探讨p63在大鼠角膜损伤修复过程中的意义。方法1.刮除大鼠部分角膜上皮,启动大鼠的角膜修复机制,分别在损伤后不同的时间点(0h,6h,12h,24h,48h)处死大鼠;2.进行荧光素钠染色实验,裂隙灯下观察角膜损伤和愈合情况;3.大鼠处死后,制作眼球石蜡切片,进行免疫荧光反应,观察p63蛋白在大鼠角膜缘和角膜中央区的表达情况,记录并分析p63蛋白在不同时间组中的表达量;4.大鼠处死后,分别取其角膜缘及角膜中央组织,提取RNA,进行RT-PCR反应,记录并分析p63基因在不同时间组中的表达量。结果1.免疫荧光反应结果显示,正常角膜缘有p63表达而角膜中央区无p63表达。在修复过程中,p63在各组角膜中央区均为阴性表达,和每组角膜缘相比,有根本区别。在角膜缘表达的量随时间延长增多,并在24h达高峰,而后又减少。正常角膜和损伤后0h组的角膜缘平均吸光度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损伤后各组角膜缘平均吸光度值之间,除6h组和48h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它各组之间差别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2.RT-PCR实验结果显示,角膜损伤后,p63在各组角膜中央区表达均为0,和每组角膜缘相比,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角膜缘p63基因表达量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多,24h表达量最多,而后又减少。正常组和损伤后0h组的角膜缘p63表达量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和6h组,0h组和6h组,12h组和48h组之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各组之间差别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3.刮除上皮的角膜在24小时内修复完成。结论1.p63基因不论在正常角膜还是角膜损伤修复过程中,都仅表达于角膜缘,角膜中央区无表达。2.p63基因的表达改变与大鼠角膜上皮修复过程密切相关,可能参与了角膜缘干细胞的增殖分化,促进角膜修复。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功能性单心室(SV)合并主动脉梗阻与功能性单心室(SV)合并肺动脉梗阻胎儿的脐动脉搏动指数(UA-PI)、大脑中动脉搏动指数(MCA-PI)、脑/脐血管PI比值(CPR)的变化。方法
背景天疱疮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的由表皮细胞松解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上表现为皮肤、粘膜水疱、大疱,疱壁易破,严重病例水疱破裂后可形成广泛的糜烂面,导致皮肤屏障破坏、细菌感染、低蛋白血症等并发症,可引起患者死亡。其发病率相对较低,但死亡率高,糖皮质激素的应用使其显著下降。目前引起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并不是疾病本身,而是来自于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副作用。而早期诊断及治疗,可减少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
前言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的,致使骨脆性增加而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骨折好发部位脊柱和髋部。使用抗骨吸收药物可以降低骨质疏松
目的探讨子痫前期患者胎盘组织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γ(PPARγ)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1)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PPARγ蛋白在30例子痫前期患者(子痫前期组)胎盘组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