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东北部龙山时代晚期考古学文化研究——以游邀中期遗存为中心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i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对象的时间范围是以游邀中期遗存为代表龙山时代晚期,空间范围是处于Y”字形地带节点处的黄土高原东北部。笔者以游邀中期遗存的分段结果为“时间标尺”,辨识出了黄土高原东北部龙山时代晚期的遗存,并研究其性质,指出游邀中期类遗存属于永兴店文化。同时,笔者以游邀早、晚期的文化面貌为背景,分析了黄土高原东北部龙山时代晚期文化局面的形成过程,描绘出此时期“Y”字形地带节点处上的文化交流图景,认为自仰韶时代就存在的“Y”字形地带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文章将分七部分进行论述:  绪论  概述本文写作缘由,廓清研究对象的时空范围,回顾黄土高原东北部龙山时代晚期考古学文化的研究历程,指出待解决的问题并阐明研究方法。  第一章游邀遗址龙山时代晚期遗存的分段  通过分析游邀遗址双鋬鬲的发展序列,将游邀中期遗存分为早、晚两段。  第二章忻定盆地龙山时代晚期遗存的辨识与分析  将阳白遗址晚期遗存分为早、晚两段,早段与游邀早期同时,晚段与游邀中期同时,认为阳白晚期早、晚段遗存分别与游邀早、中期属同类遗存。同时,辨识出了忻定盆地其他龙山时代晚期遗存。  第三章桑干河流域龙山时代晚期遗存的辨识与分析  首先,讨论典型遗址的年代。笔者认为筛子绫罗、庄窠和三关遗址龙山时代晚期遗存与游邀早、中期遗存同时,贾家营遗址第二类遗存与游邀中期遗存同时,官庄遗址龙山时代遗存可分为早、晚两段,分别与游邀中期早、晚段同时。然后,分析典型遗址的性质。指出筛子绫罗、庄窠和三关遗址龙山时代晚期遗存、贾家营遗址第二类遗存以及官庄遗址龙山时代遗存均与游邀中期遗存为同一考古学文化。值得注意的是,筛子绫罗、庄窠和三关等遗址未发现常见于游邀中期遗存的侧装双鋬鬲,官庄遗址龙山遗存中的粗柄豆和器盖不见于游邀中期遗存。此外,辨识和讨论了桑干河流域其他龙山晚期遗存。  第四章游邀中期类遗存的性质及与周边文化的关系  通过对比研究指出,游邀中期类遗存属于永兴店文化的一个地方类型,年代相当于永兴店文化晚期,可称之为“游邀类型”。永兴店文化源于老虎山文化,可分为早、晚两期,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向黄土高原东北部扩张,在晚期时形成了与河套地区“河套类型”相区别的“游邀类型”。关于与周边文化关系的问题,笔者认为游邀中期类遗存与晋中地区的杏花文化和冀中地区的哑叭庄类型存在着文化交流,而与辽西地区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少有交流。  第五章黄土高原东北部龙山时代晚期文化局面的形成  以游邀早、晚期的文化面貌为背景,讨论了桑干河流域和忻定盆地龙山时代晚期文化局面的形成过程。以游邀中期为代表的龙山时代晚期阶段,永兴店文化持续扩张,占领了桑干河流域流域和忻定盆地,形成了以游邀中期遗存为代表的永兴店文化“游邀类型”。实际上,在游邀早期时,永兴店文化便已向东占领了桑干河流域,隔恒山与侵入忻定盆地的杏花文化对峙。时至游邀晚期,来自辽西的夏家店下层文化进入了桑干河流域,以游邀晚期遗存为代表的永兴店文化后继者蜷缩到了忻定盆地,恒山再次成为不同考古学文化的分水岭。可见,龙山时代晚期是永兴店文化扩张的鼎盛时期,也成为了桑干河流域和忻定盆地从新石器时代向早期青铜时代过渡的具有承上启下意义的重要历史时期。从文化格局的角度来看,晋中、内蒙古中南部和辽西三个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先后在此留下踪迹,并形成了“轮流执政”的竞争局面,这一竞争过程就是龙山时代晚期“Y”字形地带节点处上文化交流的具体图景,同时也表明“Y”字形地带依然发挥着沟通南北的重要作用。  第六章结论  本文根据对黄土高原东北部龙山时代晚期诸遗存的辨识与分析,首次论证游邀中期类遗存属于永兴店文化,勾勒出“Y”字形地带节点处——黄土高原东北部龙山时代晚期文化局面的形成过程,发现内蒙古中南部、晋中、辽西地区的考古学文化都经由该地区向外扩张,并形成了激烈的竞争态势,认为“Y”字形地带依然发挥着沟通南北的重要作用。
其他文献
该文讨论了ASI和Profibus总线的技术特点和结构 ,并以西门子S7系列PLC为基础 ,着重介绍了基于ASI和Profibus两种总线相结合的大型除尘监控网络 ,提出了用VB实现工控机监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