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1月4日,人民银行在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上引入询价交易方式,此后外汇市场实行做市商报价驱动主导的交易机制,采用竞价和询价两种模式相结合的方式,汇率的市场价格由做市商主导。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外汇市场的改革效果有待我们进行检验研究。另外,近年来国内学者关于人民币汇率的研究主要是从宏观汇率模型角度着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宏观汇率决定模型一般难于解释和预测汇率的短期走势。那么从短期来看,影响我国外汇做市商买卖价差的微观因素是什么,不同的交易模式、交易对手是否对买卖价差产生影响?本文一方面尝试对国内外汇做市商买卖价差进行实证研究,另一方面通过分析国内买卖价差的变动趋势,研究我国引入做市商制度以来外汇市场流动性是否得到了改善。
首先,本文分析研究我国某外汇做市商买卖价差的交易成本大小,并对买卖价差进行分解,研究存货成本、信息成本和指令处理成本在价差中的比重。一是应用MS模型和HS模型,对国内外汇做市商的买卖价差进行了实证检验,验证我国外汇做市商买卖价差是否存在存货成本和信息成本因素。MS模型的实证结果显示,该外汇做市商不存在明显的存货成本和信息成本。但是HS模型实证结果显示,该外汇做市商存在明显的存货成本和信息成本,且系数符号大致符合理论预期。而且,从买卖价差来看,该外汇做市商的价差逐渐缩小,但是相比国外发达国家的外汇做市商来说,价差仍然较大。二是对该外汇做市商的买卖价差进行了再分解研究,实证结果表明,买卖价差由2009年的28.82个基点下降至2010年的23.20个基点,信息成本在买卖价差的占比2009年和2010年稳定在54%的水平上,存货成本在买卖价差的占比2009年和2010年均为0,存货持有成本在买卖价差中可以忽略不计。这说明了我国外汇市场的流动性程度正在得到改善,市场竞争程度也得到有效加强。外汇做市商不再像传统的做市商那样通过价格调整来影响客户指令的到达速率,从而管理存货持有头寸,而是随着市场流动性增强,可以通过银行间市场进行头寸的管理。
其次,本文就我国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的交易机制和私有信息是否对外汇做市商买卖价差产生影响进行了研究。一是考察直接交易和间接交易对做市商的指令处理成本或信息成本是否存在不同的影响。我们用HS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该外汇做市商在国内银行间交易市场的直接买卖价差小于间接买卖价差。二是考察了拥有不同私有信息的交易对手对该外汇做市商买卖价差是否产生影响。本文通过构建虚拟变量,对知情交易者和非知情交易者影响做市商买卖价差的程度进行了Wald检验,结果发现两者的区别并不明显。这也反映了外汇市场成熟化程度正在提高。
最后,本文讨论了做市商的存货控制行为,同时通过检测外汇做市商的存货控制效果,对国内外外汇市场的流动性进行了比较分析。一是通过构建AR(1)模型,运用PP检验存货头寸的时间序列是否存在均值回归现象(mean reverting)。实证结果显示,该外汇做市商的存货头寸存在均值回归现象。二是通过线性概率模型,对外汇做市商的“报价渐变(quote shading)”和“主动交易(outgoingtrade)”两种方式进行回归分析,讨论该外汇做市商如何控制存货,也即采取何种策略平衡头寸。实证结果表明,外汇做市商倾向于主动交易来快速地平衡积累的存货头寸,同时交易量越大、存货头寸积累的越大,做市商就越倾向于这种存货控制方式。三是引用半衰期(IHL)的概念,研究我国外汇做市商存货控制的效果和强度,对国内外外汇市场的流动性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外汇做市商的交易环境逐渐改善,市场活跃程度增加,因此半衰期出现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