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实现机制研究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LINDA_F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驶入高速增长的快车道,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平均近10%的增速持续了30余年,使我国跃居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水平与改革之初相比取得了量的扩大和一定程度的质的提高。然而,长期实行的工业化偏向战略、以户籍制度为约束的城市化倾斜发展策略、以及农村土地产权不明晰存在的制度缺陷等,使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改革困难重重,“三农问题”的解决进展缓慢,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难有大的突破且已成为“四化”短板,严重窒碍了我国全面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农业受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的双重影响,受生产成本高企和资源环境趋紧的双重制约,受严格的户籍制度和模糊的农地产权制度的双重限制,农业现代化发展步履维艰。在市场经济影响和工业化、城市化推动之下,农业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失,使妇女、儿童、实质上更多的是老人成为了农业经营的主力军,农业呈现收入低、生产效率低、劳动者质量低和生产成本高的“三低一高”困境,由此引发了“是否种地?”、“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等“农业农村向何处去”的严峻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和深入思考。处在深度改革和加速转型时期的我国,面临资源环境双重约束、城乡收入差距依然扩大、农业发展相对滞后、粮食安全问题日益严重、农业产业结构亟待调整、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等系列重大问题,出路何在?国内外农业发展实践的成功经验和教训表明,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在根本上取决于传统农业能否顺利实现向现代农业的历史性跨越,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规模经营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以农立国,农业问题备受国家重视。迄今,农业问题仍是改革开放后实现全面现代化的“难啃骨头”。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户均经营土地规模只有7亩多,农户小规模分散经营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劳动生产率的有效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农业现代化进程。针对农业的改革和发展,我国自1982年以来,连续出台了一系列“一号文件”,旨在弥补农业发展的历史欠账,保障农民、农业、农村的恢复性健康发展,至80年代末在一些地方业已出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实践探索。2015年7月财政部在《农业综合开发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指导意见》中,提出以建设高标准农田为载体、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抓手、以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为支撑,大力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试点。由此可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我国,正在经历一个诱致性为主渐进发展转向诱致性与强制性相结合的有序发展过程。  无论从实践来看,还是从理论反思,农业规模经济问题的确存在,但由于农业生产特性所致,农业经营规模既不是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小越好,而是适度规模。那么,什么是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何以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适度”如何衡量?这一系列理论问题,在我国目前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力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当下,亟待给予理论澄清和理论解释,以指导我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健康发展。因此,研究中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实践意义。作为农民之子,怀有对农民、农业、农村特殊的感情,身处在农业这个大变革大发展的大时代,笔者报着为此尽绵薄之力的心情,怀揣中国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的梦想,尝试构建了一个“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实现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遵循“提出问题——构建理论框架——历史经验分析——实证检验——对策建议”的逻辑路径,旨在比较系统、全面、深入地研究我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实现的系列重要问题。全文共有七章构成:  第一章为导论。主要说明本文的研究背景,确定研究目的、研究意义,明确文章的核心概念,梳理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文献并进行简要评价,给出文章的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方法,指出本文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为相关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首先梳理了与本文研究内容密切相关的分工理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城乡发展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解析了理论之间的逻辑关联及其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实现的内在联系;其次,以理论分析为基础构建了本文的逻辑分析框架,并对基本框架做出了必要的说明与解释,强调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随着农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断调整和资源配置不断优化地过程中形成的,其实现机制主要由实现条件、实现动因、实现方式和实现保障及其互动关系系统构成,这为下面研究的展开奠定了逻辑基础。  第三章为理论框架的一般性分析。力求比较缜密而系统化地分析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实现机制,解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实现条件、实现动因、实现方式、实现保障的内在关联。论文依序研究了农业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是驱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前提条件,自然条件主要是土地状况和人地比例状况,土地状况又包括土地的肥沃程度、土地的分布状况等,这些因素影响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分布状况、产品结构等,形成了地域上和产品种类上不同的适度规模经营类型;社会经济条件主要是农业分工专业化的发展、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背景之下,使农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关系日益复杂,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市场化、社会化,推动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的发展推动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社会经济条件形成、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生产组织形式演化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在市场导向和政府引导的双重作用下实现的,两者相辅相成密切配合共同引导适度规模经营的稳定发展;在农业生产力和农业生产关系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并通过土地集中型、合作经营型、社会服务型三种主要方式达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的具体体现;最后分析了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完善是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实现保障。由此,实现条件、实现动因、实现方式、实现保障之间构成紧密相连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使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得以产生、演化发展、至臻完善,经由初级—中级—高级循序渐进的演化路径。  第四章为纵向历史经验分析。从历史发展视角研究我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过程,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深入研究我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实现条件、实现动因、实现方式和实现保障的阶段性特征,发现推动我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机制已基本形成,应适时发展和进入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初级阶段,与此同时,应有选择、有规划地进行中级和高级的试点探索,初级为主、发展中级、兼顾高级。但是仍然存在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成效较低、农村土地流转难、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不足、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仍不完善等诸多问题。  第五章为横向比较分析。从国外先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国家当中,总结提炼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经验。实践和经验表明: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农业生产关系优化调整是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产生与发展的根本动力。工业化城市化是推动农业生产力进步和农业生产关系调整的关键,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所限,具有不同特征和模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在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制度条件构成的环境下,个人、集体、组织所进行的理性选择;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实现与土地制度改革、工业化城市化的推动、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完善密切相关。  第六章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衡量及效率分析。该章提出了三种衡量农业规模经营“适度”的方法,换句话说,把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规模确定划分为三种,即最优规模、区间规模、效率最优规模,并对全国不同地区予以具体测度。最优规模测度基于成本收益的利润最大化原则测算;区间规模基于务农收入介于城镇最低收入和平均收入等“推—拉”理论思想进行测算;效率最优规模利用DEA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进行测算。除此之外,拟建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效率评价标准,并进行了案例研究。  第七章为政策建议部分。这部分主要总结本文的研究结论,针对第四章的问题和第五章的国外经验启示以及第六章对规模和效率的分析,站在国家长远发展战略的高度进一步对我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实现条件、实现动因、实现方式、实现保障提出了确立“国家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加快培育壮大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大力推进发展农业经营组织、提高组织化和社会化服务水平、重视提高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非生产性服务水平等具体政策建议,并对本文可行的后续研究进行总结和展望。  在与选题相关的现有理论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可能做出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  (1)试图在研究视角和分析框架上有所创新。本文围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这一主题,基于实现条件、实现动因、实现方式和实现保障四维视角及其互动关系系统的整体视角,比较缜密而系统地分析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实现机制,揭示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实现机制具有的双重过程。  (2)试图在研究内容上有所创新。本文试图对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研究内容有所拓宽,明确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不仅仅是农地适度规模经营,还应是合作型适度规模经营和服务型适度规模经营等类型。  (3)试图在衡量农业规模经营“适度”的方法上有所创新。本文第六章提出了三种衡量农业规模经营“适度”的方法,换句话说,把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规模确定划分为三种,即最优规模、区间规模、效率最优规模,并对应三种规模确立了不同的测算规模适度的方法。
其他文献
随着WTO带来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信息技术化的挑战和压力,随着中国金融市场买方市场的初步形成,经营策略从追求“规模效益”向挖掘“客户效益”的转变也摆到了各商业银行
合作是人类经济社会生活中广为存在的现象,对合作现象的理解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科学的重要课题。来自行为实验的研究已发现合作的内群体偏向特征,表明个体偏好显著地依赖于群体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