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准确揭示区域耕地土壤酸化空间分异及其关键影响因素对于耕地质量提升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1:5万福建省耕地利用-土壤类型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利用全省1982年36777个和2008年236445个耕地表层土壤调查样点相关分析数据建立1:5万耕地土壤空间属性数据库,借助GIS技术、灰色斜率关联分析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深入探讨了 1982—2008年间福建省耕地土壤酸化程度的空间分异规律及其主要驱动因素,旨在为省域耕地土壤酸性调控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1982年和2008年福建省耕地土壤pH均值分别为5.38和5.11,东部地区耕地土壤pH高于西部,空间差异较大,26年间全省耕地土壤pH平均降低0.27个单位,酸化趋势较明显。2.1982—2008年间全省耕地土壤酸化空间差异较明显,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耕地酸化面积分别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44.26%和26.74%;一熟、两熟和三熟区耕地土壤酸化面积分别占全省酸化耕地总面积的4.02%、44.64%和51.34%;平原台地区、谷地盆地区和丘陵山地区耕地土壤酸化面积分别占平原台地区、谷地盆地区和丘陵山地区耕地土壤总面积的56.71%、74.86%和75.83%;海拔<200 m、200~400m、400-600 m、600~800m、800~1000 m、1000~1200 m 和 1200~1400m 耕地土壤酸化面积分别占相应海拔范围耕地总面积的61.60%、78.03%、74.16%、81.27%、76.54%、72.09%和 64.67%;距离道路<2km、2~4km、4~6km、6~8km、8~10km和>10km范围内耕地土壤酸化面积分别占相应间距范围耕地总面积的67.99%、79.38%、82.62%、79.10%、82.98%和 82.84%;距离居民点<2km、2~4 km、4~6 km、6~8 km、8~10 km和>10 km的耕地土壤酸化面积分别占相应间距范围耕地总面积的67.60%、75.48%、78.73%、78.15%、69.94%和 69.42%。3.1982—2008年间,福建省有71.00%耕地土壤发生不同程度酸化,其中以弱度酸化耕地土壤占优势,分别占全省耕地总面积和酸化耕地总面积的42.78%和60.26%;中度酸化耕地面积占全省耕地总面积和酸化耕地总面积的21.53%和30.33%;强度酸化耕地面积占全省耕地总面积和酸化耕地总面积的6.68%和9.41%。4.大量施用酸性或生理酸性肥料、多雨气候条件以及酸沉降是加速福建省耕地土壤酸化的主要外因,其对土壤pH变化量的直接影响效应、间接影响效应和总影响效应分别达-0.70、-0.16 和-0.86,-0.4、-0.35 和-0.75 以及 0.38、0.11 和 0.49,故合理调整施肥结构进而科学减量施用化肥和严控工业含硫等酸性废气排放进而控制酸雨形成是减缓福建省耕地土壤酸化的必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