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克里斯蒂娜·贝克·克兰是最受欧美读者喜爱的作家之一。她写的《孤儿列车》以细腻的笔调呈现美国历史上一段鲜为人知的篇章,并使读者反思当今社会的寄养家庭体系。书中两位主人公看似绝望痛苦的人生经历,却给读者优雅和温柔的力量。目前为止,国内关于这本书的翻译并不多见,这是笔者写这篇论文分析胡绯的译本的其中一个原因,以便其他译者对《孤儿列车》以及与之相类似的文学作品的翻译有所借鉴,并从中获益。本研究以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理论基础,分析胡绯译克里斯蒂娜·贝克·克兰的小说《孤儿列车》。笔者根据功能对等理论包含的各个原则对此中文译本进行分析。由于原作受到世界范围内国家和地区的广泛好评,并且胡绯的中译本《孤儿列车》是目前为止国内的第一本中译本,达到了很好的读者反应效果。因此,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翻译研究案例。笔者从词汇、句法、修辞、文化以及风格五个层面对译本进行分析。首先,笔者从功能对等理论的读者反应论和奈达提出的关于语言和翻译的新概念出发,分别在词汇、句法和修辞层面分析译本所能达到的读者反映效果。其次,笔者根据功能对等理论的内容,从文化层面上分析胡绯如何在翻译过程中进行文化移植。最后,笔者从风格层面的角度分析译本是否达到风格对等。相信通过对该译作的研究,其翻译策略对国内翻译家如何更完美地展现外国优秀作品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