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耶稣会士艺术家范世熙——发轫于土山湾孤儿院的天主教图像集研究

来源 :中国美术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txs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国神父范世熙(Adolphe Vasseur,1828-1899)曾经在中国传教六年(1866-1872),期间在上海土山湾孤儿院执教两年(1870-1872)。这位清末耶稣会士艺术家有明确的图像传教策略和艺术主张,是一位自觉的图像制造、传播者。这不仅仅体现在他版画作品中,还在他留下的大量法文文本中有着清晰的体现。他用三十年的漫长光阴,开展了一项规模宏大的天主教传道图像集事业,将其称作“圣路加学校-事业”。这一影响深远的图像集事业,恰恰发轫于19世纪创办之初的江南代牧区徐家汇土山湾孤儿院。  范世熙首先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对神的信仰是他在艺术上的最高信条。对中国文化、艺术的深入观察与了解,对天主教往昔在华传道经验的反思,对19世纪天主教全球传教需求的实地考察,都对他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他主要借鉴了中国佛教、民间图像(书籍、版画)的传播方式,中国绘画的线条、颜色以及“简约的风格”。除此之外,他还借鉴了法国埃比纳尔图像集的制作方式。在中西两种民间图像制作方式中汲取灵感,范世熙瞄准一种“民间的流行图像集”:不苛求图像的完美,但求清晰表达宗教内容,并以低廉的价格和喜闻乐见的方式在极为广大的地域进行天主教信仰传播。  范世熙以“构图”见长,这符合他“叙事性”、“教学性”的制图目的。他的图像首先是对天主教教理、历史等宗教内容的视觉化阐释。他继承了耶稣会的传统,特别强调对传教区当地文化的适应。不仅仅提倡要适应当地的审美、趣味和语言文字,还极力推动对当地画工的培养和起用。他认为土山湾孤儿院是全世界天主教同类机构中的佼佼者,即便回到欧洲仍与土山湾保持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范世熙一生交游广泛,并特别与肇始于法国大革命之后,活跃于19世纪之初的“基督教艺术”(lart chrétien)流派的重要人物、机构有着频繁紧密的互动。他是鼓吹这一运动的艺术理论家们永不疲倦的践行者。范世熙一生作品不计其数,并一直以安杰利科、乔托、意大利原始派、Overbeck等艺术家的作品为楷模,认为希腊艺术过于完美却缺乏灵性,反对文艺复兴艺术,力图复兴一种中世纪的天主教艺术趣味。作为19世纪的法国传教士,他的人生和作品都被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甚至具有一种独特的浪漫主义色彩。  范世熙不仅精通法文、英文、德文,能毫不费力地阅读拉丁文、希腊文,还会中文和上海话。这位“大旅行家”一生的足迹遍布法国、意大利、中国、美国、加拿大、叙利亚和埃及等地。他的图像作品被至少应用到八种不同语言的遍布世界的天主教传教区,印刷量高达几百万张。作为最基层的传教士,他还曾经得到过罗马教皇的特别接见。  本论文试图通过挖掘有关范世熙神父的文献、书籍等第一手外文资料,系统地梳理这位“通过图像攀登巴贝尔塔的耶稣会传教士”的生平,探讨其创作、制造并传播这一庞大的天主教图像集的背景、动机、方式与影响,用文字在中西文化、宗教、艺术交通史的维度中照亮这次还不为学界所熟知的神奇冒险。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中国土家族成年男性头面部软组织特点.方法随机抽取80名中国湖南省西部土家族成年男性,拍摄其头面部侧位X线片,选取头面部中线软组织上10个测量点进行厚度测量,并对
学位
期刊
<正>2015年以来,以《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和《战狼》系列等影片为代表的主旋律电影,票房屡创佳绩,口碑不断升温,开启了"新主流军事电影"的创作模式。虽然主旋律电影一直
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西方多种思想潮流大规模涌入,现实主义思想逐渐式微。面对此时社会情境和文化思想的剧烈变化,中国几个世代的艺术家各有不同的思想认识,各自开展着多种多样
后现代主义摄影属于一个新的摄影流派,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跻身美国影坛,后逐渐遍及全球。这一摄影艺术流派的摄影艺术在骨子里“承接”上一时期现代派以创作主体为中心、为出
<正>"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这是《红海行动》中饰演舰长的张涵予在开篇对饰演队长的张译说的一句话,这句话可以说揭示了全片的思想立意。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