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桐体外植株再生及反义LFY基因遗传转化研究

来源 :东北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lupt2681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泡桐(Paulownia spp.)是我国重要的一个速生用材和园林绿化树种。近年来,科技工作者对其优良品种选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然而在利用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培育新品种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文重点研究了泡桐体外器官发生植株再生系统和体细胞胚胎发生及植株再生系统。建立了泡桐体外植株高效再生系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泡桐农杆菌介导转反义LFY基因的遗传转化研究,首次将有意的目的基因转入泡桐,探索并验证了利用生物技术培育泡桐新品种的可行性。 通过对毛泡桐(Pauliwnia tomentosa)、南方泡桐(P.australis)、白花泡桐(P.fortunei)、兰考泡桐(P.elongata)和豫杂一号泡桐(P.tomentosa×P.fortune)叶片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的研究。结果表明,毛泡桐、南方泡桐、白花泡桐、兰考泡桐和豫杂一号泡桐叶片愈伤组织诱导在MS、1/2MS、WPM、B5、N6和PC基本培养基中,MS为最适宜的基本培养基。毛泡桐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的最适培养基为MS+0.5NAA+4BA、南方泡桐为MS+0.3NAA+2BA、白花泡桐为MS+0.5NAA+4BA、兰考泡桐为MS+0.3NAA+6BA和豫杂一号为MS+0.3NAA+8BA。毛泡桐叶片愈伤组织芽诱导的最适培养基为MS+0.3NAA+12BA、南方泡桐为MS+0.3NAA+12BA、白花泡桐为MS+0.5NAA+12BA、兰考泡桐为MS+0.5NAA+12BA和豫杂一号泡桐为MS+0.7NAA+12BA。毛泡桐、南方泡桐、白花泡桐、兰考泡桐和豫杂一号泡桐叶片愈伤组织根诱导的最适培养基分别为1/2MS十0.1NAA、1/2MS+0.1NAA、1/2MS、1/2MS+0.5NAA和1/2MS+0.3NAA。 兰考泡桐、白花泡桐和毛泡桐无菌苗叶片和茎段体细胞胚胎发生及植株再生的试验结果表明: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的最适培养基分别为:兰考泡桐叶片为MS+0.3NAA+8BA,茎段为MS+0.3NAA+11BA;白花泡桐叶片为MS+0.3NAA+14BA,茎段为MS+0.3NAA+8BA;毛泡桐叶片和茎段均为MS+0.3NAA+17BA。3种泡桐不同基因型、不同外植体种类在体细胞胚胎发育方面虽有差异,但整体上又有相似的趋势。体细胞胚胎发生经历胚性细胞、早期原胚、球形胚、心形胚和鱼雷胚等阶段,最终达到成熟子叶胚,历程与合子胚相似。在试验条件下,泡桐体细胞胚胎发生过程中,其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各阶段体细胞胚胎发生、体细胞胚胎成熟及体外植株再生均在同一培养条件下出现。 从农杆菌介导反义LFY基因兰考泡桐苗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兰考泡桐叶片DNA用CTAB-Ⅰ、CTAB-Ⅱ、SDS-Ⅰ和SDS-Ⅱ4种方法提取,提取的泡桐叶片DNA得率约为3.5-5.2μg/10mg,A260/A280约为1.7-1.8,A260/A230在2.0以上,分子量在23kb以上,能够被EcoRⅠHindⅢ酶切和进行RAPD分析。综合考虑得率、纯度和质量等因素,以SDS-Ⅰ法为最佳方案。兰考泡桐叶片农杆菌介导转反义LFY基因获得较高转化率的最适参数为:Klll选择压为30mgL一,,脱菌剂头抱霉素浓度为250mgL一’,预培养时间4d的叶片,农杆菌0D60。值二0.45侵染时间10min抗性愈伤组织得率较高。愈伤组织经培养得到的再生植株叶片经GUS和PCR扩增检测,可以初步证明己经将外源反义LFY基因转化到兰考泡桐中。
其他文献
《生物链》是宁高宁担任华润集团掌门人时,在企业内部发表的一篇文章。警示华润处于产业链低端的危机。在生物链计划指导下,华润集团在内地展开了一连串的策略性并购行动.横跨房
加强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的探讨,能够促进城市建设发展的道路,使城市建设发展更加的和谐。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人们增强了环保意识,而且,对环保污染的治理要求也在不断
甲基丙二酸尿症是先天性有机酸代谢异常中常见的类型,亦称为甲基丙二酸血症(methylmalonic academia ,M M A ),甲基丙二酰辅酶 A 变位酶缺陷及辅酶钴胺素代谢缺陷是其两大病因,均为
电火花声源是具有高频段的高强宽带声源。本文研究电火花声源的声辐射特性,探讨此类声源是否能够作为模拟实验声源,用于实验室测量掩埋物的回波。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是电火花声
在新冠疫情防控的特定时期,探讨远程网络教学模式下融入家国情怀教育的意义和内容,寻求教师和高职学生开展家国情怀实践性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教师充分利用疫情下家国情感素
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是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高职院校及其专业竞争力的重要路径。为深入了解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本研究以S学院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群为例,采用访谈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转型升级及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受到了高度重视。在此背景下,教育部公开表明支持职业院校面向不同群体开展职业培训,教育部等14个部门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