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消费和储蓄问题一直以来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预防性储蓄理论是将不确定性引入分析框架,在吸收了理性预期思想的基础上,分析消费者跨时优化选择行为,是对生命周期假说和持久收入假说的重要拓展。目前我国居民储蓄率和储蓄的绝对量都很高,储蓄增长大大超过居民收入的增长,且随着体制改革进程的加快居民的不确定性感受增加,如此高的储蓄中到底预防性储蓄动机占多少?国内多数研究都得出了我国居民存在较高的预防性储蓄,但大多数都是基于宏观的或微观的加总数据得出的结论。针对这一情况,本文从微观层面来研究城镇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采用浙江省2002年到2004年的城镇居民家庭和个体的相关调查数据,从影响居民预防性储蓄行为的不确定性因素出发,利用面板数据模型,从消费不确定性和收入不确定性角度研究了家庭的个体特征对城镇居民储蓄行为的影响。文章首先介绍了预防性储蓄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以及该理论的经典模型,然后从消费不确定性角度出发,应用Dynan的模型,得出了能够表明预防性储蓄水平的确定的值,并与国内的其他结果和国外的结果作对比。从跨期效用最大化出发,推导出了消费者最优消费的理论模型,根据这一模型,结合影响居民消费的个体风险因素,得出本文进行实证研究的计量经济模型,最后利用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实证结果表明,城镇居民存在预防性储蓄动机。2.家庭户的个体特征对消费也有很大的影响。除了人口统计学上的一些变量,户主的受教育程度和职业也对消费决策产生影响,改变其消费行为。3.不同消费者群体对个体风险有不同的反应,面对的风险大小也因此而异。个体年龄、受教育程度和职业三个变量的区分尤其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