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砒砂岩分布于我国内蒙古、山西和陕西三省(区)交界地区,该区水土流失严重,是黄河中游粗泥沙的主要来源,被相关学者称作“地球生态的癌症”,亟待治理。蒸散发是生态水文循环过程的重要环节,是水量平衡的重要支出项,但当前关于砒砂岩区蒸散发的研究还未见报道。本文以二老虎沟、特拉沟和什布尔太沟为代表,对不同类型砒砂岩区蒸散发特征进行了研究,并选取Blaney-Criddle(BC)、Hargreaves(HG)、Remanenko(RN)、Makkink(MK)及 WMO(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即世界气象组织)五种模型,以实测数据和FAO Penman-Monteith(FAO P-M)模型的结果为参照,评价了五种模型在砒砂岩区的适用性并修正了模型系数。主要结论如下:1)砒砂岩三种类型区的蒸散发和潜在蒸散发大致在5-6月间达到最高值,12月为全年最低值且二老虎沟(覆土区)的蒸散发比什布尔太沟(裸露区)高,且与同流域潜在蒸散发的差距要小,覆土区的蒸散发能力较裸露区强;2)单位面积的草地和裸地蒸散发量远大于林地蒸散发;3)未修正的蒸散发模型在砒砂岩地区的适用性为:日尺度上MK>WMO,旬尺度上MK>BC>HG>WMO,月尺度上MK>BC>HG>WMO>RN,修正后的蒸散发模型表现:日尺度上MK>WMO,旬尺度上MK>HG>BC>WMO,月尺度上MK>HG>BC>WMO>RN,但不考虑绝对偏差的情况下RN优于BC和WMO;4)建议使用修正后的MK模型作为FAOP-M模型的简化模型使用,修正后的日尺度WMO模型不宜用于实际蒸散发量的估算,建议使用潜在蒸散发量近似替代,而旬尺度和月尺度修正WMO模型可用于砒砂岩区实际蒸散发的估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