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一直是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界普遍高度关注的问题,其不仅关系到学科建设的成败,也关系到党和国家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然而,现实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实效性偏低,被世人所诟病,出现思想政治教育“无用论”、“低能论”、“伪科学”之说。究其原因,关键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不彻底性,缺少对一些具有前提性意义的问题的追问,这就使其教育活动和学科建设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撑;二是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地位属性的羁绊,使其成为纯粹意义上的思想灌输活动,掩盖和压制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创造性。基于“主体间性”的价值共识可能性问题,正是对以上两方面问题的积极回应,是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益探究。文章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综合采用文献分析、系统研究、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以价值共识可能性问题为核心,深入探讨和分析了价值共识实现的前提、基础和路径等关键性问题,力求借助哲学解释学的主体间性理论来阐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共识是何以可能的问题。具体而言,论文研究主要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研究综述。主要介绍文章的选题背景及意义、国内外学术界关于主体间性,价值共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所产生的理论成果、论文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论文的创新与不足等。第二章:主体间性与价值共识的基本理论。主要对主体间性理论的基本内涵与哲学解释学中的主体间性理论进行介绍,并对价值共识的本质和特征进行论述。第三章:价值共识可能性的前提。主要从理论和现实两方面概括价值共识可能性的前提。第四章:价值理解是价值共识可能性的基础。主要系统论证作为价值共识前提的价值理解的实现过程,借助解释学理论从时间距离、视域融合、理解的循环和语言观的发展上阐释价值理解的可能性,这为价值共识的实现奠定了基础。第五章:基于“主体间性”价值共识可能性的实现路径。主要从价值共识主体、交往活动、对话活动来论述价值共识的实现方式。总之,价值共识可能性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具有前提意义的问题,将哲学解释学主体间性理论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共识可能性的问题研究中,是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必然要求。同时,阐释价值共识可能性问题是一个系统的论证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继续深入地对其进行健全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