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0年代以来的城市化过程,深刻影响了当代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等各个领域。市场经济背景下城乡地理网络的重建、社会原有结构的断裂与分化重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颉颃,都与作为社会发展增长机器的城市的发展与变化互为因果。在城市化与全球化结出发展硕果的同时,资本原始积累的完成与社会层级的分化并肩,资源环境的破坏与弱势群体的出现接踵。城乡社会与日常生活层面的诸多问题,特别是现代化过程中的人性异化,均与城市化过程息息相关。因此,城市化无疑是解读当代中国社会各种现象的关键符码。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实践,新世纪小说与当代中国的城市化过程之间纠结着复杂的关系。这种复杂关系主要体现为一种双向互构:即城市化对新世纪小说的形塑与新世纪小说对城市化的表征。论文没有全面论述城市化与新世纪小说的双向互构关系,而是从城乡空间人口与资本的流动、城市地理与景观的重塑、城市日常生活的变迁等三个方面入手,研究实际的城市化与想象的城市化之间的表征关系,研究呈现于文本的“空间的城市化”与“人的城市化”,以及新世纪小说文本对权力与资本在城市化过程中的共谋的复杂表现。论文认为,城市化过程中的“新旧并置”与新世纪小说中道德美学的兴盛、消费美学的泛滥以及其他美学形式的选择之间的关系,表现了当代作家在传统与现代、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张力中的不安、犹豫、抵制以及逃避等复杂文化心态。新世纪小说的成绩与不足,也恰恰是当代作家想象城市化与城市化形塑新世纪小说之间张力的表现。论文分三个部分,由绪论、主体和余论构成。绪论部分对“新世纪小说”、“城市化”、“城市与文学”等关键概念做出大致厘定,对本课题所涉及的文本范围与对象做出界定。在此基础上梳理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国内对城市与文学的关联研究。最后对本课题的选题意义与价值以及论文的逻辑结构进行说明。主体部分共四章,先概述新世纪小说与城市化的双向互构关系,然后分别从城乡空间变化、景观变化以及日常生活变化等三个方面入手,考察新世纪小说对城市化过程中的当代社会转型、文化变迁的书写,及其与特定美学形式选择之间的关系。第一章“新世纪小说及其城市化表征”,主要从两个方面概述新世纪小说对于城市化的文学表达。第一节“新世纪小说与城市化的双向互构”,首先从多个方面阐述城市化对新世纪小说的形塑,然后从新世纪小说对城市化过程的书写、对当代城市历史地理变化的记录入手,阐述其社会实践功能。第二节“新世纪小说中的城市话语及其文化资源”,先概述新世纪小说中的几种典型话语表达模式,然后梳理其所依凭的文化资源。第二章“城市化:新世纪小说中的城乡空间政治”,主要以空间理论视阈研究新世纪小说中的底层叙事、进城叙事及乡村空间叙事等叙事模式,及其对城市化所形成的空间政治中“空间的城市化”与“人的城市化”的书写。第一节“缝隙空间与道德美学的错位”,从社会学的角度阐释缝隙空间及其特征、新世纪小说中的缝隙空间与底层生存;进而探讨新世纪小说中的一种底层叙事模式,分析其美学形式的缺憾。第二节“无土时代’重构城市空间的想象”,分析《无土时代》等进城叙事对城市空间的修辞性想象与改造,进而分析产生这种想象的文化根源。第三节“乡村空间叙事及其意义”,以《湖光山色》为中心分析城市资本对乡村空间的形塑,乡村权力与商业资本在这一过程中的共谋关系,以及乡村空间叙事对城市化本身的反思及其对乡村社会深层结构的触及。第三章“景观化:新世纪小说中的城市幻象”,主要以景观理论视阈研究新世纪小说对于城市地理空间的书写,将关注的焦点定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景观发生了什么变化,权力与资本是如何塑造城市景观的,最后分析了新世纪小说中的城市奇观化叙事及其美学特征。第一节“新世纪小说中的城市地理空间”,以城市街道、城市建筑、城市区域为中心分析新世纪小说中的城市景观。第二节“新世纪小说中的城市景观生产”,梳理新世纪小说景观书写的渊源及其特点,以《废都》、《放下武器》、《福布斯咒语》为例分析城市景观生产过程中权力与资本的运作。第三节“奇观化叙事及其美学表征”,从物质欲望与身体欲望两个方面分析新世纪小说城市书写中的奇观化叙事及其美学特征,并进一步分析其写作误区。第四章“日常化:新世纪小说中的城市生活”,主要以日常生活理论视阈研究新世纪小说中的城市书写,以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变迁为基点,分析城市化所带来的文化杂糅对日常生活的深刻影响。第一节“现代文化对日常生活的组织”,考察日常生活中技术理性对日常消费活动、日常交往活动以及日常观念活动的侵袭。第二节“沉沦与荒诞:城市日常生活体验”,从都市体验的角度出发,描述社会转型时期城市人的冷漠、麻木与沉沦,及其荒诞的生存体验。第三节“抵制策略与日常生活叙事的危机”,考察新世纪小说中城市人对同质化的抵制及其反城市化的逃离,并进而分析新世纪小说日常生活叙事的不足。余论“城市化与新世纪文学想象”,主要分析新世纪小说对城市化所带来的文化混杂现实的表征,并探讨新世纪小说城市书写所达到的程度、取得的成绩,以及其三个方面的缺失:城市书写经验的匮乏、美学品格的缺席以及批判力度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