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可食性淀粉餐具是以淀粉为原料,辅以其他食品添加剂,复合后在模具中热压成型而得到的成品。本文选用面粉、淀粉、米粉为原料,添加糖、盐、添加剂、油辅料,开发出性能口感良好的可食勺子最优配方及工艺。在此基础上设计现代化工厂,为可食勺子的规模化生产提供理论基础。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可食勺子的生产工艺及配方的研究设定可食勺子的初始配方,并针对可食勺子配方中淀粉、米粉、添加剂及油添加量四个因素设计单因素试验,评价吸水率、硬度、感官评分三个指标的变化。确定淀粉的最佳添加区间:10-30 g、米粉的最佳添加区间:10-30 g、添加剂的最佳添加区间:0.5-1.5 g、油的最佳添加区间:10-20 g。正交试验中,选用极差法计算,综合分析得到:淀粉最佳添加量为20 g,添加剂最佳添加量为1.0 g,米粉最佳添加量为20 g,油最佳添加量为15 g。最后分析得出可食勺子的最优配方为:面粉100 g,淀粉20g,米粉20 g,油15 g,绵白糖10 g,添加剂1 g,盐1 g,水56 g。通过验证最优配方生产出的可食勺子品质较高,相关理化性质测定结果如下:脂肪8.78%、蛋白质6.23%、总糖12.51%、粗纤维0.75%、灰分0.52%、水分3.54%、酸价1.21 g/100 g、过氧化值0.05 g/100 g,均在国标规定范围内。(2)不同贮藏条件对可食勺子质构的影响初步探讨了不同温度、湿度贮藏条件对可食勺子水分含量、质构特性的影响及其规律。结果表明,当可食勺子在高湿环境下贮存时,能在短时间内就达到饱和的状态,它的吸湿速率较高,而高温也能起到活跃水分子的作用,使水分更快进入可食勺子内部,加大其吸湿速率。可食勺子在高温高湿贮存24 h后,其硬度下降,内聚性、咀嚼性增强,这导致其强度减弱,易折断,咀嚼费力,难下咽。而低温低湿的贮存环境能够长时间有效保证可食勺子的质量与口感。(3)年产3000吨可食勺子工厂设计通过对厂址选择、全厂布局、工艺设计、物料衡算、设备选型、公用设施、劳动组织及经济效益估算等的初步设计,得到以下结果:1)确定了可食勺子的工艺流程图和车间布置图;2)按照生产规模完成生产车间的设备选型,估算设计水、电等其他公共设施;3)项目建成后预计能达到5000多万元的年净利润,投资回收快,风险小,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还能创造较多的就业机会,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