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饮茶氟和铝对人体健康危害逐渐被国内外研究者所重视和关注,本文选用黔西北毕节茶园规划区土壤为研究对象,从土壤中氟和铝的化学形态出发来研究土壤中氟和铝的含量状况及污染特征,以便弄清楚氟和铝在土壤中的赋存状态和地球化学行为及其转移、传递方式,并初步地认识到土壤对茶树叶吸收土壤中氟和铝含量的影响及其富集规律。通过研究氟和铝的迁移、转化特征,为了解茶树富集氟、铝的特殊机理提供线索,也为饮茶型氟中毒的防治方法寻求突破口。通过此次研究,本论文得到以下一些初步的结论:1、调查区域土壤pH平均值在5.50左右,显酸性土壤,土壤样品pH值的标准差小于1.0;变异系数RSD小于20.0%;调查区域内土壤酸碱度适宜茶树叶规范化种植。调查区域土壤有机质含量差异性大,最高值是最低值的16.94倍。调查区域各县土壤交换性盐基量平均值差异不大,但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差异很大,约75倍,所以各县土壤中交换性盐基存在极大差异性,变异系数RSD最高为95.74%。说明调查区域土壤交换能力差异很大。2、所调查的三个县土壤氟含量平均值均超过土壤背景值,纳雍最高约为背景值的2.50倍,威宁和金沙接近,分别为1.94和1.75。三个县土壤中氟含量差异都很大,变异系数RSD均超过60%。三个县总体超标率为85.29%。3、通过三个县土壤氟形态特征研究表明,土壤中氟的赋存形态含量大小一般为:残渣态>>有机结合态>铁锰结合态>水溶态>可交换态。在所调查土壤中,生物有效性高的水溶态和可交换态氟含量均不高,大部分均以残渣态形式存在于土壤中,表明调查区域内土壤中氟的潜在生态危害不大。4、不同区域土壤中氟形态特征存在显著差异,影响土壤中氟形态的因素也各不相同,这与土壤的组成、构成结构、岩石风化以及当地工农业的发展状况都可能有一定的关系。但他们之间存在一些共同的特征,即:土壤交换性盐基含量与土壤pH值在一定的范围内(4.0-6.5)在0.01水平上存在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平均值为0.766;土壤中水溶态氟与土壤中交换性盐基量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土壤中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氟和有机结合态氟之间存在相当的正相关;土壤中有机结合态氟与残渣态和总氟之间均在0.01水平上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的平均值分别为:0.670和0.676;土壤中残渣态氟含量与总氟含量之间相关性非常好,在0.01水平上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达到0.999,即土壤中残渣态氟与总氟含量之间呈直线形关系。5、所调查的三个县土壤铝含量平均值均超过我国土壤铝平均值,纳雍最高约为平均值的2.0倍,威宁和金沙接近,分别为1.59和1.69。三个县土壤中铝含量差异都比较大,变异系数RSD均在30%左右。这种高铝土壤种植茶树叶时可能带来的铝毒现象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6、通过三个县土壤铝形态特征分析可知,铝的形态分布规律一般为残渣态>>有机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碳酸盐结合态>可交换态。大部分铝均以残渣态形式存在于土壤中,具有生物可给性的可交换态铝和部分碳酸盐结合态铝含量均不高,表明调查区域土壤中铝的潜在生态危害不大。7、不同区域土壤中铝形态特征存在显著差异,影响土壤中铝形态的因素也各不相同,这与土壤的组成、构成结构、岩石风化以及当地工农业的发展都可能有一定的关系。但他们之间存在一些共同的特征,即:土壤中可交换态铝含量与土壤pH值在0.01水平上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的平均值为:-0.693;土壤中可交换态铝含量与土壤交换性盐基量之间在0.01水平上呈显著负相关;残渣态铝和总铝之间在0.01水平上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平均值为:0.964。8、从土壤中氟和铝含量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氟和铝之间相关性不显著。9、通过比较三个县土壤氟形态和铝形态相关性表明:调查区域土壤氟形态和铝形态相关性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