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肺癌总体来说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及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俨然已对全人类的健康构成了重大威胁。对于肺癌,尤其是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NSCLC)的治疗目前仍很不理想。近年来随着新的分子靶向药物吉非替尼(Iressa, Gefitinib)的投入临床,为晚期NSCLC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作为一种选择性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 EGFR-TKI),吉非替尼在EGFR基因突变的晚期NSCLC一线治疗中已成为首选。尽管如此,单药吉非替尼治疗肺癌的有效率也仅为10%-20%,其耐药的出现亦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寻找能够增加EGFR-TKI疗效、改善甚至逆转EGFR-TKI耐药的药物,对于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意义。康莱特注射液是从传统中药薏苡仁中提炼的具有抗癌活性的液体制剂,在多种实体瘤中显示较好的抗肿瘤作用。多项研究显示,康莱特联合化疗药物能显著提高晚期NSCLC的疗效,增加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且能显著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有研究发现,肿瘤诱导的非依赖于EGFR的血管生成增加可能是限制EGFR-TKI疗效的一大重要原因。本研究拟通过构建Lewis肺癌动物实验模型,采用康莱特、吉非替尼及康莱特联合吉非替尼进行干预处理,测量各组动物的平均瘤重,计算抑瘤率;免疫组织化学S-P法测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 VEGFR-2/kinase-insert domain-containing receptor, KDR)蛋白的表达及瘤内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density, MVD); RT-PCR法测定VEGF、KDR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从而观察康莱特联合吉非替尼对Lewis肺癌小鼠肿瘤生长及血管生成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1建立模型和实验分组:体外培养小鼠Lewis肺癌(LLC)细胞,选取对数生长期细胞进行试验。实验分为模型组、康莱特组(1.67g/kg)、吉非替尼组(45mg/kg)、康莱特(1.67g/kg)+吉非替尼(45mg/kg)联合组。取40只体重为18-22g的健康雄性C57BL/6小鼠称重,编号,将小鼠Lewis肺癌细胞株接种于各组小鼠右上肢腋窝皮下,构建Lewis肺癌动物实验模型。2抑瘤作用评价:接种后隔日观察皮下肿瘤生长情况。一般接种第7天,全部动物接种部位都可扪及肿瘤,接种12天后,待皮下肿瘤平均大小长至大约1.0cm×1.0cm×1.0cm时,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康莱特组给予康莱特1.67g/kg(0.3ml/20g)尾静脉注射(即每只小鼠给予0.3ml康莱特注射液),连续用药2周;吉非替尼组给予吉非替尼溶液45mg/kg,量按每10g体重0.1ml,每天灌胃1次,连续用药2周;康莱特+吉非替尼联合组按上述方法联合给予;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及5%葡萄糖溶液,用法用量与康莱特+吉非替尼联合组相同。停药24小时后脱颈椎处死全部小鼠,立即剥离皮下肿瘤,秤取瘤重,计算各组平均瘤重及抑瘤率。3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mmunohistochemistry, IHC)检测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 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 VEGFR-2/kinase-insert domain-containing receptor, KDR)蛋白表达情况。4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 transcription PCR, RT-PCR)半定量检测药物处理后肿瘤组织细胞内VEGF、KDR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1平均瘤重及抑瘤率:康莱特组和吉非替尼组小鼠的肿瘤重量分别为1.20±0.15g、1.25±0.11g较模型组的瘤重2.13±0.17g减轻,有统计学差异(P<0.01)。康莱特+吉非替尼联合组小鼠的肿瘤重量为0.48±0.07g,与模型组相比瘤重减轻更加明显(P<0.01)。康莱特+吉非替尼联合组的平均瘤重均低于康莱特组和吉非替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单药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从抑瘤率来看,与模型组相比,康莱特组、吉非替尼组、康莱特+吉非替尼联合组对小鼠移植瘤均有抑制作用,尤以两药联合组更为明显,其抑制率分别为43.77%、41.53%、77.69%。根据金氏定律,联合用药的q值等于1.16,表明两药具有协同增效作用。2免疫组化结果:模型组、康莱特组、吉非替尼组、联合组MVD阳性标记指数(Labeling index, LI)平均值分别为:24.345±1.06、18.247±1.36、20.089±1.46、14.459±0.98。两单药组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用药组低于两单药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单药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单药组VEGF、KDR蛋白的表达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联合用药组的蛋白表达亦均低于各单药组(P<0.05)。3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结果显示:康莱特组、吉非替尼组VEGF、DR mRNA表达水平较模型组均下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药联合组VEGF、KDR mRNA表达水平较模型组下调更明显,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两药联合组的VEGF、KDR mRNA表达水平与各单药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康莱特和吉非替尼单用对小鼠Lewis肺癌组织均有抑瘤作用,而两药联合抑制作用增强,具有协同增效作用。2康莱特和吉非替尼单用均能抑制肿瘤血管生成,而两药联合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作用更显著。3康莱特、吉非替尼可能通过基因水平上下调VEGF及其受体KDR的表达来抑制肿瘤血管生成,这有可能为两药联合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机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