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在调节经济发展结构、节约能源以及优化能源结构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推进经济结构低碳转型做了不少尝试。在“十一五”规划中首次提出了节能减排目标,在“十二五”规划中延续了经济低碳转型的发展理念。那么,在中国经济低碳转型的过程中,阶段性成果如何,所取得的成就是否被忽视,经济增长模式是否发生了质变,各地区低碳转型进程是否一致?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视角出发,充分考虑“低碳”因素——环境系统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将产出分为期望产出和非期望产出,将经济、资源、环境作为整体系统考虑,对上述问题依次进行了探讨。本文采用目前较为前沿的基于序列DEA的Malmquist-Luenberger (SML)法,对中国30个省份(除西藏)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在此基础上,对低碳转型绩效进行核算。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法采用方向性距离函数,将非期望产出纳入考虑范围之内,且能有效避免基于当期DEA序列所产生的生产前沿面“凹陷”和技术退步的问题。同时采用空间面板Tobit模型,对低碳转型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空间面板Tobit模型能够满足存在受限因变量的情况,充分考虑了空间地理因素对SML得分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1)所有省份的SML指数均大于1,说明全要素生产率是增加的,生产技术水平逐年进步,这也是我国近年来注重科技研发与投入的结果。(2)以环境作为限制的SML指数与不考虑环境因素的SM指数相比较,大部分省份SM取值大于SML的取值,当不考虑环境因素时,会高估我国经济转型绩效,对分析我国经济形势会产生错误的诱导,做出较为乐观的判断。(3)各省份资本和能源的增长率遥遥领先于劳动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表明我国经济仍旧是依靠资本和能源双重驱动的粗放型增长模式,经济低碳转型之路任重而道远。(4)对外贸易状况、规模经济、制度因素、教育投入对省域SML得分具有较为显著的影响。其中,前面三个因素的影响是正向的,教育投入的影响是负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