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简要介绍了当前能源严峻形势以及新能源的研究现状,罗列了各种锌基电池的原理、结构、性能特点并加以对比分析,着重介绍了锌基电池中锌镍电池的研究现状及其长期存在的枝晶、形变等瓶颈问题,并总结了前人提出的解决这些问题一些途径。针对锌酸钙作为替代氧化锌的替代系负极材料的研究做了系统的总结和整理,分析了锌酸钙作为负极材料的研究现状,总结了锌酸钙的制备方法,并对锌酸钙的制备合成方法进行了总结分析,优缺点的讨论。在前人的大量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研究思路。在锌酸钙的合成方法探索中,本论文总结了以往的固相合成法、球磨合成法、共沉淀合成法、低温固相法、水热合成法等各种合成方法的制备工艺、合成条件,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劣所在。尝试将电解合成工艺与锌酸钙化学合成结合起来,成功的在槽压为2-5V,电解电流为1A-3A的电解槽中合成了锌酸钙晶体,并对电解制备的样品进行了表面形貌、化学结构、电化学性能等方面的试验检测,通过检测证实了该样品为锌酸钙且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在电解法制备锌酸钙的条件探索上,本论文在影响电解合成的各方面进行了系统探索,对阳极室电解液选用氯化钙(CaCl2)、氢氧化钾(KOH)电解液进行了不同浓度条件下的制备探索,并分别在0.5M CaCl2电解液,20 wt%KOH电解液当中合成了粒径在50-100nm的形貌较好的锌酸钙样品;在添加剂的种类和剂量上也进行了研究,发现阳极室和阴极室内分别加入KCl和KNO3添加剂时分别形成0.05mol/L的溶液为宜。针对不同电解条件下制备的样品分别进行了XRD、EDS、TG-DTG、SEM等物象的表征,分析了各种条件下制备的锌酸钙的形貌、纯度、杂质类型等因素;在电化学性能上进行了粉末电极CV、实验电池Charge-Discharge性能的测试,经过测试发现电解制备的锌酸钙氧化还原电位差在90mV左右,具备良好的电化学可逆性,实验电池显示实际比容量最大可达到243.2mAg-1,循环32周后,容量仍然保持在最大容量的90%以上;利用金属锌粉部分取代电解锌酸钙组成的混合电极材料制成的负极制成方形电池进行1C大倍率下充放电试验,140次后电池容量仍然保持在70%以上在锌酸钙制备反应当中就CO2对反应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成功的利用碳酸钙(CaCO3)和氧化锌(ZnO)为原料在5 wt%-35 wt%KOH溶液当中固相反应合成了锌酸钙样品,并发现在碱性浓度较弱情况下合成锌酸钙速率较慢,生成的锌酸钙形貌偏向正六边形,碱性浓度较大情况下在较短的时间内便可生成四边形锌酸钙;对于不同碱浓度下合成的锌酸钙同样进行了物象表征和电化学性能的检测分析,发现这种条件下固相合成目标产物同样具有良好的晶体形貌和电化学性能。以氧化锌和氢氧化钙为原料在含有不同浓度碳酸钠的溶液当中分别进行反应,并成功的在低于1M的碳酸钠溶液介质当中合成了目标产物锌酸钙。针对锌酸钙的溶解度进行了络合滴定测试分析,发现了锌酸钙的KSP远远小于碳酸钙和氢氧化钙的相应数值,从热力学角度上解释了以碳酸钙、氢氧化钙为原料制备锌酸钙的理论可行性,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锌酸钙生成机理的离子表达式为Ca2+2Zn(OH)3-+2H2O(?)Ca(Zn(OH)3)2·2H2O。并设计实验进行了推理论证,从理论和实验事实两方面证明了其合理性,得出了CO2及CO32-在一定浓度的情况下不会阻碍锌酸钙的生成的结论。成功的尝试了应用电重量方法测量锌化合物在碱性溶液当中的溶解度,从理论上分析计算了该种方法的可行性,利用实验结果与实际溶解量对比的方法证明了该种方法的准确性,并将其样品测试结果与络合滴定的方法测试结果进行了对比,证实了电重量法在锌的化合物碱溶液溶解度测试应用的实用性。在此基础上对应用该方法对氧化锌样品和不同类型的锌酸钙在不同碱溶液当中的溶解度进行了测试对比,证实了锌酸钙在碱性溶液当中比氧化锌低得多的实验结论,不同类型的锌酸钙在相同浓度的碱性溶液当中溶解度差别不大,六边形锌酸钙比四边形锌酸钙略低,共沉淀方法制备的锌酸钙最小。利用二维晶体生长的实验方法对锌枝晶生长做了简单的研究,对电解质浓度、电解质种类、电流密度等众多因素对锌枝晶的影响做了系统的实验观测,发现在三类电解质当中相同条件下硫酸锌枝晶最为严重,氯化锌析氢最为严重,硝酸锌相对电沉积效果较好;一定浓度范围内高浓度容易枝晶生长;电流密度影响最为复杂,呈抛物线趋势,在局部范围内容易枝晶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