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现阶段婴幼儿血管瘤的治疗呈现多样化,药物联合治疗的方案种类较多,本研究目的在综合分析评价口服普萘洛尔联合复方倍他米松及聚桂醇局部注射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疗效和安全性,为此联合方案在临床中应用提供数据支持,也对避免药物治疗中的不良反应具有指导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的研究方法,通过预先设计的纳入、排除标准,共收集到自2019年01月至2020年06月就诊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整形美容外科的明确诊断为婴幼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现阶段婴幼儿血管瘤的治疗呈现多样化,药物联合治疗的方案种类较多,本研究目的在综合分析评价口服普萘洛尔联合复方倍他米松及聚桂醇局部注射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疗效和安全性,为此联合方案在临床中应用提供数据支持,也对避免药物治疗中的不良反应具有指导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的研究方法,通过预先设计的纳入、排除标准,共收集到自2019年01月至2020年06月就诊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整形美容外科的明确诊断为婴幼儿血管瘤的患者共96例。按照其所受联合治疗方案的不同进行分组,共分为A、B、C三组。其中A组治疗方案为口服普萘洛尔联合局部注射复方倍他米松,共24例。B组治疗方案为口服普萘洛尔联合局部注射聚桂醇,共32例。C组治疗方案为口服普萘洛尔联合局部注射复方倍他米松及聚桂醇,共40例。通过结合Achauer的评价方法并在4个方面(瘤体体积、血流信号丰富程度、血流信号占比、瘤体颜色)综合分析比较3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利用SPSS24.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讨论最终结果并对采用三种药物的联合治疗方案进行评价。结果:由统计结果可知,A组治疗方案有效率为70.8%、治愈率为58.3%。B组治疗方案有效率为75%、治愈率为65.6%。C组治疗方案有效率为92.5%、治愈率为87.5%。对A、B、C三组进行数据分析,进行两两卡方检验,A组与C组在有效率、治愈率方面均具有统计学差异。B组与C组在有效率、治愈率方面均具有统计学差异。A组与B组在有效率、治愈率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可得出C组药物联合方案疗效优于A组及B组的药物联合方案。在药物注射次数上,A组的治疗次数为4.17±1.24,B组的治疗次数为3.53±1.16,C组的治疗次数为2.68±0.95。C组注射次数明显少于A组和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与B组的注射次数比较无明显差异。本次研究中三组患者均未发生可导致退出治疗的不良反应。结论:1、口服普萘洛尔联合局部注射复方倍他米松及聚桂醇的联合治疗方案对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疗效较好,在治疗有效率及治愈率方面均优于其它两个对照组中的药物联合治疗方案。2、口服普萘洛尔是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一线治疗方案,在联合药物局部注射治疗后可以提高婴幼儿血管瘤治疗效果,三种药物联合治疗方案中所需的药物注射次数更少,经济性较好。3、口服普萘洛尔联合局部注射复方倍他米松及聚桂醇的联合治疗方案不良反应较少,且观察到的都是轻微不良反应,未出现导致停止治疗的严重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的治疗方案。
其他文献
目的:基于肝纤维化患者的磁共振T2加权脂肪抑制序列(T2-weighted imaging fat suppression,T2WI-FS)与扩散加权成像序列(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图像的影像组学特征联合临床-血清学特征建立联合模型,探讨联合模型对于肝纤维化分期的预测效能。方法:(1)回顾性收集2016年2月-2019年12月期间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行肝段切除的
目的:探究原发性腹膜后肉瘤联合器官切除患者的器官切除原因、种类和器官侵犯情况,以及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20年12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接受联合器官切除手术治疗的129例原发性腹膜后肉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并采用门诊与电话结合的方式对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日期截至2021年2月28日,随访内容主要包括原发性腹膜后肉瘤患者术后生存情况及复发情况。129例患者中,至少切除
目的:通过比较磁导航辅助下胸腰椎椎弓根置钉与C型臂辅助下胸腰椎椎弓根置钉的精确度及术中透视的次数,来评价威海市中心医院泰山学者工作室自主研发的磁导航系统在椎弓根置钉手术方面的效果。方法:选取20具新鲜市售牛脊柱相同节段脊柱标本,透视排除先天性畸形和骨折等疾病。暴露棘突,保留脊柱周围组织结构。均进行CT图像扫描,各牛脊骨用特制标本固定架固定,根据置钉辅助方式将20具标本分为两组,A组(磁导航组)在磁
目的通过对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转移淋巴结细针穿刺洗脱液中甲状腺球蛋白(FNA-Tg)值的数据分析及诊断效能比较,得出有甲状腺组织与无甲状腺组织时FNA-Tg的最佳诊断截断值。方法对因颈部可疑肿大淋巴结行细针穿刺细胞病理学(FNAC)及FNA-Tg测定并行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分组:甲状腺术前组、甲状腺次全切术后组、甲状腺全切术后组,通过非参数Kruskal-Wallis检验比较三组间FNA-Tg值有无统
目的:膀胱癌是最常见的泌尿系统肿瘤,发病率及死亡率始终位于泌尿系统肿瘤首位。本研究通过对膀胱正常黏膜组织和尿路上皮癌组织中磷酸化组蛋白H3(Phosphorylated Histone H3,PHH3)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并分析PHH3对膀胱尿路上皮癌预后的影响,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方法:使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分别检测87例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石蜡标本和4
目的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目前最常见的癌症之一。目前,外科手术是HCC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肝切除,肝移植和消融。但是,术后复发仍是肝细胞癌患者所要面临的严峻挑战。因此,如何有效预测术后复发是目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有助于识别术后复发高危人群,从而加强随访以及时发现病情进展,及早进行治疗干预。二代基因测序(Next-generation seq
目的:近期研究表明,TEA结构域家族成员4(TEAD4)在癌症的发生和进展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TEAD4在膀胱癌进展中的潜在作用仍有待探索且至今尚未有文献报道。本研究的目的是确定TEAD4是否可以作为预测膀胱癌预后的泛癌生物标志物。方法:基于肿瘤基因组图谱数据库(TCGA数据库)及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数据库),我们下载了膀胱癌患者的基因组数据和相应的临床数据并利用R软件对临床数
目的:分析肝移植患者术后初期血清总胆汁酸水平变化情况,研究血清总胆汁酸水平对肝移植患者术后早期发生缺血型胆道病变(Ischemic type biliary lesions,ITBL)的预测价值,为临床上早期认识和预防ITBL提供更多思路。方法:从2015年1月-2019年12月于我院选择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病人92例,在肝移植术后3个月内行经T管胆道造影术,根据造影显示评判患者是否发生ITBL,并
背景:垂体腺瘤(Pituitary Adenoma PA)是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中发病率最高的良性肿瘤之一,依据内分泌功能分为两大类:功能性垂体腺瘤和无功能性垂体腺瘤,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无功能性垂体腺瘤(non-functioning pituitary adenomas NFPAs)约占所有PA的一半。大部分无功能性垂体腺瘤生物学特性偏向良性,对周围组织结构无侵袭浸润,小部分NFPA在生物学特征有恶
目的:从影像学角度分析,研究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Medial open wedge high tibial osteotomy,MOWHTO)后下肢力线的变化,测量因下肢力线纠正引起的髋关节、髌股关节、踝关节的代偿性变化,并通过功能评分研究MOWHTO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19年12月于我院行手术治疗且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患者的资料,为评价术后下肢力线矫正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