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掺杂玻璃及其在超宽带近红外LED光源的应用研究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lzhang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由于近红外光谱技术在生物医药、食品检测和智能可穿戴设备等许多领域具有广泛应用,新型宽带近红外光源的开发工作吸引了大量研究人员的关注,成为当前的热门研究领域之一。尽管该领域的研究取得了许多进展,然而目前仍然存在几个重要问题尚待解决:第一,当前报道的大多数近红外荧光粉材料只能覆盖650到1000 nm的光谱范围,近红外发光带宽依然不够宽。第二,许多近红外荧光粉材料的热稳定较差,受热后出现较为严重的热猝灭现象,甚至引起光谱轮廓的改变。第三,近红外荧光粉转换型LED的封装工艺相对繁琐,常用的有机树脂材料热导率低,容易引起热量积聚,进而损害近红外光源的光谱稳定性。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论文创新性地提出具有优异光谱特性的Bi掺杂玻璃材料作为光转换介质,采用模块化方式,设计并构建了蓝光芯片驱动的半峰宽超过500 nm的超宽带近红外LED光源,利用超宽带近红外LED光源研制了小型化、轻量化的近红外吸收光谱分析系统,证明了超宽带近红外LED光源的应用潜力和前景。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总结如下:1.通过研究一系列常见基质Bi掺杂玻璃(硅酸盐、锗酸盐、磷酸盐和硼酸盐)的共同光谱特性,证明了Bi掺杂玻璃作为光转换介质应用于超宽带近红外LED光源具有可行性。为了进一步拓宽Bi掺杂玻璃的近红外发光,采取了两种研究思路:第一,通过共掺杂的方法,制备了Bi/Er共掺锗酸盐玻璃,覆盖900到1700 nm的光谱范围,半峰宽达到363 nm。详细研究了Bi近红外发光中心和Er3+之间的能量传递过程。探索了温度(10到393 K)对Bi近红外发光中心和Er3+的发光猝灭行为的影响,发现了Bi近红外发光中心到Er3+的能量传递具有温度依赖特性,升高温度可以促进Bi近红外发光中心到Er3+的能量传递。研究了Bi/Er共掺玻璃中近红外发射强度与激发和发射波长的关系,为实现超宽带近红外发射提供了优化方案。第二,通过引入Si C的方法,制备了Bi掺杂锗酸盐玻璃,实现了超宽带近红外发射,大致覆盖光谱范围800到1700 nm,半峰宽超过500 nm。Bi掺杂锗酸盐玻璃表现出良好的热稳定性,将温度从303 K逐渐增加至423 K后,其近红外发射的积分强度只下降了15.8%。在相对湿度为90%和温度为393K的环境中放置不同时间后(0到12天),Bi掺杂锗酸盐玻璃的硬度、透射光谱和积分发射强度均没有出现大幅变化,证明了它在极端环境中具有良好的可靠性。2.采用Bi掺杂锗酸盐玻璃作为光转换介质,以模块化的方式构建了新型的蓝光芯片驱动的超宽带近红外LED光源,它能够提供超宽带的近红外发射,大致覆盖光谱范围800到1700 nm,半峰宽达到530 nm。研究了超宽带近红外LED光源的光谱稳定性,在输入电流为240 m A,输入功率为0.72 W时,在持续工作状态下,它的近红外发射依然能够稳定维持95%的初始强度,展现出优良的光谱稳定性。3.利用构建的超宽带近红外LED光源自行研制了小型化的、轻量化的近红外吸收光谱分析系统,成功获得了水、乙醇和油酸的透射光谱。通过与成熟的商用分光光度计得出的标准数据进行比较,发现两组图谱中物质的特征吸收峰位基本一致,说明测试结果具有良好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证明了超宽带近红外LED光源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全民健康意识不断提高,消费者对食用含糖量高的糖果有一定的顾虑,这导致传统糖果的市场需求萎缩,糖果行业利润减小、生存空间被压缩等一系列问题。因此,研发新型、高端化的糖果品类显得十分迫切,本论文针对上述市场需求变化,开展了含膳食纤维和益生菌的新型糖果的研究和开发,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软糖口感影响因子的探究:研究了添加不同用量的膳食纤维(抗性糊精)及明胶对砂糖和葡萄糖浆组分构成的软糖的
为提高施工效率,践行绿色施工理念,在广州市某装配式地铁车站工程中,临时支护结构中的地下连续墙-腰梁-支撑连接节点将作为车站结构的永久墙梁节点,因此该节点连接的可靠性影响着车站结构的整体安全。该连接节点分别采用了钢筋接驳器连接方法以及预埋钢板连接方法,然而,目前关于该类连接节点力学性能的研究仍较少,且采用不同连接方式的节点力学性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该节点的力学性能仍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基于该工程项目
胶体量子点(Colloidal quantum dots,QDs)由于其高色纯度、发射波长可调、高光致发光量子产率(Photoluminescence quantum yield,PLQY)和优异的内在稳定性等优点,已经引起了平板显示领域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基于量子点的电致发光器件在效率和寿命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目前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uantum dot light-emitting
在医疗卫生和工业生产的相关领域,灭活是消除致病菌影响的常规方法。然而,灭活后的死亡细菌往往无法得到完整清除,会继续残留在材料表面上,并对表面附近活细菌的运动与粘附行为产生持续影响。本课题组以往的研究表明,生长在死亡的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O1)上的生物被膜更加柔软,菌群数目更少。然而,死亡细菌对表面附着的生物被膜形成之前的游离态细菌造成的影响及其相关机理并
目前,LED产业依靠LED器件高效且节能等特点正处在高速增长期,由于国外的技术封锁,我国的LED产业上游技术依然被大多数跨国企业所控制,而中下游虽然专利申请数量上占有较大的优势,但仍未形成较明显的技术优势。LED封装产业对于决定LED产品的性能,发光品质至关重要。目前,较为成熟的涂覆工艺仍存在自动化程度不够高,定位不够精准,喷枪喷嘴偶尔堵塞不能及时检测等情况,不能较好的控制产品的品质。因此,对于L
在无源无损的要求下,声学超表面大多是基于广义Snell定律(GSL)设计的,在该定律下,整个表面满足局域能流守恒条件。然而,最近对异常反射超光栅的研究表明,这类结构在其效率上有一个内在的固有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放宽局域能流守恒条件的限制,引入非局域能流守恒条件。为了凸显局域性设计与非局域性设计的区别,我们以异常反射超表面为例对基于GSL的相位梯度法及超表面的非局域性进行了阐述。表明了超表面
MgH2是用于固态氢存储的最有前景的材料之一,但其缓慢的动力学和相对较高的脱氢温度仍有待克服。为了克服这两个缺点,实验上采用的纳米结构调制、合金化、催化掺杂等方法,并在改善MgH2解氢性能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MgH2粒子包含几个表面能较低的表面,通常从那里开始脱氢。因此,系统研究氢解吸对MgH2表面的表面影响至关重要。本文利用第一性原理方法,系统地研究了表面取向对MgH2氢空位形成的影响,并且重点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心关爱基层干部的重要指示精神,切实减轻基层负担,调动广大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关心关爱基层干部减轻基层工作负担的十条意见》(以下简称《十条意见》)。《十条意见》政策措施力求务实管用,不在概念上做文章,注重在实招上下功夫;不求名目繁多,只要能解决问题,有几条是几条,切实可行,便于操作。一、规范乡镇(街道)工作责任。主要是要求县(市、区
期刊
近年来,随着我国建设桥梁数量越来越多,对桥梁的保养不善导致的桥梁结构安全事故频繁发生,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重大的威胁。桥梁损伤一般定义为会影响结构性能的一种变化。传统的基于结构响应的损伤识别方法难以满足桥梁监测工程应用所需的高测量精度、高识别分辨率、噪声不敏感、能识别局部损伤等诸多实际工程应用要求。因此,研究数据驱动的损伤识别方法,利用桥梁长期健康监测数据实现多位置、多层次的损伤识别,对桥梁
海洋生物污损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会对人类的海事活动造成不利影响。在海洋生物污损防治的研究中,有机硅基污损脱附型防污材料因其环保无毒、光滑减阻等特点,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然而,其还存在力学性能差,与基底的附着力弱以及静态防污能力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限制了它们的发展和应用。本论文针对这些问题,设计制备了接枝双亲性调聚物的自修复有机硅基聚氨酯材料,在提高有机硅力学性能与抗污性能的同时赋予其自修复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