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中“湘西形象”审美研究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1186827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湘西是历来给文人艺术家们带来创作灵感的地方,屈原在这里写下巨著《九歌》,沈从文创作出“田园牧歌”式湘西世界,当代湘西文学作品更是层出不穷。有关当代湘西文学作品的研究大都只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对作品中的某一方面进行探讨,但深究文本复杂文化精神内蕴及美学意义的几乎没有涉及。本文在文本细读基础上,从美学、文艺学、文化学、比较文学形象学等相关学术视野中,来探讨中国当代文学“湘西形象”的审美内涵及其生成原因,进而对其隐含的文学及审美文化意义进行分析。   本文首先在绪论部分给研究的作品对象进行了范围界定。本文主要以当代湘西著名作家孙健忠、蔡测海创作的四部小说作品(《醉乡》、《倾斜的湘西》、《死街》、《母船》)以及两部在全国较有影响力的影视文学作品(《乌龙山剿匪记》、《血色湘西》)为文本研究对象。从人物、社会和民俗三方面探讨了“湘西形象”的各个侧面及其审美内涵,得出“湘西形象”是一个具有浓厚乡土气息、处于社会文化变动时期的一个边远的中国西南部少数民族地域形象。接着探究这些不同“湘西形象”审美生成的因素,进而揭示出其背后的文学及审美文化意义。   本文认为中国当代文学中“湘西形象”运用了多维的审美视角,赋有不同凡响的艺术魅力;更重要的是表现了湘西作家心系天下的胸怀,体现出对国家民族命运发展、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注。创作主体对整体生存的审美观照,不仅使得作品更具艺术张力,提升受众的审美理想境界,还对人类在人生意义的探索道路上提供广阔思索空间。
其他文献
价值选择多种多样,不仅不同主体有不同的价值选择,就是同一主体在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价值选择。而决定主体价值选择取向的就是价值观念,价值观念的形成受社会政治、经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