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12月28日,新三板市场正式扩容至全国,扩容至今,做市交易制度、分层管理制度、转板制度、引入私募基金、增加黑名单门槛等政策相继公示或落地使得新三板市场呈现火速发展的势头。中国的新三板市场经过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除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之外最大的证券交易市场,不管从政策上来说还是投资者的角度,新三板市场已经处于一个发展十分迅速的阶段。经过2013年全国扩容后,新三板市场内挂牌企业在三年内突破万家,在这三年间,做事交易制度、分层管理制度以及附有未来预期的注册制、转板制度相继在或将在新三板市场内实施,这些制度是为了增强新三板的流动性并降低其风险。但是,如今国内对新三板市场的研究并不多,对新三板市场定量的研究更少,本文从微观角度出发,利用定量的研究方法对现阶段新三板市场进行较为详细的研究,探索新三板市场流动性与流动性风险问题。 本研究系统的归纳总结了新三板市场乃至中国的场外市场的发展历程,将三板市场与其他资本市场(包括A股市场、美国纳斯达克市场、中国台湾地区兴柜市场)进行比较,总结出新三板市场和其他资本市场的异同,为新三板市场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同时,对新三板市场的发展现状(包括新三板市场现存制度、挂牌企业、交易规模、市场容量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地解读,较为全面地将新三板市场的现阶段发展情况进行一一阐述,并对新三板市场目前的流动性与流动性风险问题的成因及其特殊性进行了深刻地分析,探究了做市商制度与分层管理制度对市场流动性问题的影响。新三板市场是我国场外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资本市场结构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新三板市场不管从制度环境还是市场挂牌企业质量都并没有达到相应的发展程度。新三板市场现存有两种交易制度,即做市交易制度和协议转让制度。其中,协议转让依然占有主导地位,但协议转让有自身的缺陷,对市场流动性风险有放大的效应;做市交易制度在相同情况下可以释放更多的流动性,但在新三板市场上缺少成熟的市场环境,如做市券商稀少,优质股票供给不足等,致使做市交易制度并没有完全发挥出良好的功效。新三板市场的分层管理制度是为增加市场流动性,较低市场流动性风险的又一非常重要的制度安排,将新三板市场分为创新层和基础层,便于分层管理,利于优质企业价值发现,但也冻结了基础层企业的流动性,对基础层来说,找到对应的市场价值发现者迫在眉睫。以流动性为起点,实证检验并对比扩容后的新三板的市场流动性和主板市场,测度文中所设计的价量指标,最后结合GARCH模型拟合流动性变化率序列,由此我们分析出新三板市场的流动性特征。同时,运用基于目标流动性计量模型,本文选取了大规模的样本股票形成组合流动性风险计量出市场整体的流动性风险,并引入中小板市场比较分析。研究得出,新三板市场流动性远低于国内其他证券市场,流动性风险值的稳定性较差且具有十分显著的流动性风险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