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大学生多出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大多数是家中的独生子女、掌上明珠,从出生时便拥有了优越的成长环境和接受规范教育的机会,在家长和师长的保驾护航中,他们的成长经历可谓是一帆风顺。但是随着高考的结束,他们开始揭幕又一段崭新的人生旅程:第一次远离父母身边,第一次过集体生活,第一次独立面对选择,第一次……这许许多多的第一次着实让这些80后、90后的孩子们在只身离开家庭的温室后应接不暇,甚至有些惊慌失措。随着中国高教制度的全面转型逐步深入人心,当代大学生身处大学这个“准社会”时,在自我调适、自我认知,生活和学习模式的转变,以及人际交往、求职就业等方面存在诸多困惑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在校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和疏导工作的良性开展显得尤为迫切,特别是针对当代大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普遍较弱的问题,增强大学生抗挫折能力,提高大学生应对挫折的思想认识,培养大学生克服困难、直面挫折的主观能动性成为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任重而道远的长期工作。鉴于此,本文旨在通过对太原科技大学1~4年级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状况进行抽样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先进的抗挫折教育理论,综合分析和探讨了当代大学生面对挫折的表现,同时剖析了其耐挫力普遍较差的成因;根据抽样调查结果分析,创造性地提出了培养和增强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方法和途径。这不仅对于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塑造大学生健全的成长环境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依据,也对积极参与高教体制改革,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修养提供了坚定的实践基础。本研究性论文分为四大板块,第一部分综述课题研究的开展背景,提出解决大学生普遍存在的抗挫折能力培养严重不足问题的紧迫性,并总结了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以及本文的写作思路和创新点所在;第二部分则着眼于国内外抗挫折理论的系统阐述和分析,联系大学生耐挫力的现状,将抗挫折教育的重要性提升到至关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高度;第三部分以太原科技大学1~4年纪在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采取填写抗挫折能力以及应对方式问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团体测试,完成统计学分析,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进一步讨论和总结;第四部分根据抽样调查结果,分别从学校、家庭、社会、大学生自身等方面探讨了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现状产生的原因,并具有建设性地提出了对大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应有的思路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