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卡培他滨(Capecitabine,CAP)是氟尿嘧啶氨基甲酸酯类抗肿瘤药物,其作用机制是在体内经过三步酶代谢反应转化为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发挥细胞毒作用。由于疗效独特,临床常单独或联合用于晚期乳腺癌、胃癌、结直肠癌等实体瘤的治疗。CAP的副作用比5-FU小,但体内半衰期短,致使患者用药次数多,剂量大,长期使用会引起胃肠道刺激等副作用。本课题制备了CAP脂质体冻干粉,以期达到靶向缓释,长效低毒的目的。
本研究采用逆相蒸发法制备了CAP脂质体,并研究了其药剂学性质和体外释放特征。为了提高CAP脂质体的稳定性,将其制备成CAP脂质体冻干粉,并对其稳定性做了初步评价。然后,探讨了CAP脂质体冻干粉和CAP溶液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特征。研究了比较CAP脂质体和CAP溶液在S180肉瘤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及向活性代谢物5-FU的转化比率,并评价CAP脂质体的肿瘤靶向性。本研究为脂质体成为抗肿瘤前体药物载体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
本课题建立了CAP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测定其在水中和0.25%十二烷基硫酸钠中的溶解度分别为(27.16±0.21)mg·ml-1和(56.23±0.45)mg·ml-1,正辛醇/水中的表观分布系数为3.0,表明其在水中的溶解性较好,为处方的选择及体内外分析方法的建立提供了依据。
本课题以大豆卵磷脂,胆固醇为成膜材料,采用逆相蒸发法制备了CAP脂质体,通过单因素实验优化处方,并以透析法测定其体外释放特征。结果表明,采用处方为:磷脂用量60 mgˉml-1,磷脂与胆固醇质量比为6:1,药物与脂类质量比为1:14,CAP脂质体包封率较高,制备的脂质体平均粒径约为135 nm,电位在-0.47 mV左右,CAP从脂质体中的释放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为了提高CAP脂质体的稳定性,以5%蔗糖为冻干保护剂,制备CAP脂质体冻干粉。CAP脂质体冻干粉的理化性质研究显示,水化后平均粒径在136 am左右,电位约-1.02mV。冻干粉的粒径、电位与CAP脂质体溶液没有差异,在4℃条件下放置三个月,冻干粉的稳定性良好。
以SD大鼠为模型动物,给予灌胃CAP溶液和脂质体冻干粉溶液,并采用HPLC法测定不同时间大鼠体内的血药浓度,用3P97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拟合药动学模型。结果表明,CAP脂质体冻干粉制剂的吸收半衰期是CAP溶液的23.46倍;达峰时间是溶液的7.83倍;AUC是溶液的3.24倍,同时口服CAP脂质体和CAP溶液,脂质体中的药物可在体内维持较高血药浓度,生物利用度更高。
肿瘤靶向研究建立了小鼠S180肉瘤模型,灌胃给药后采用HPLC测定CAP溶液和脂质体冻干粉在不同组织中的分布及向5-FU的转化情况。结果表明,口服后CAP在各组织和器官迅速代谢,CAP脂质体中药物在肿瘤组织中分布较高,CAP溶液则主要集中于胃肠器官。在两种剂型中,CAP均在肿瘤组织中的转化率最高,在血液中转化率最低。与CAP溶液相比,CAP脂质体可增加CAP在肿瘤组织中的分布,其靶向效率和相对靶向效率(肿瘤/心脏、肿瘤/脾脏、肿瘤/肺脏、肿瘤/肾脏)均大于1,靶向性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