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城市化在给人们带来物质富裕和享受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空前的环境压力,作为城市生态屏障的城市近郊区自然景观遭到破坏,城乡矛盾日益突出。郊野公园(Country park)作为一种新型的绿地模式,在保护城乡自然生态环境,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丰富居民休闲生活,推动城乡建设方面有重要的意义。从北京市2007年推动城市绿化隔离地区“郊野公园环”建设计划起,截止2012年底,北京市新开放郊野公园48个,北京市“郊野公园环”基本形成。本研究以上述48个郊野公园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抽样调查对北京市郊野公园植物物种组成、来源、入侵性、优势种、科属等级、群落结构、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和物种均匀度特征进行研究,深入揭示郊野公园植物景观数量性特征和多样性特征。其次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eess)从景观、生态、实用3个层次构建“郊野公园植物景观综合评价体系”,对北京市郊野公园植物景观进行综合评价和等级划分。最后,根据实地调查和综合评价结果,总结郊野公园植物景观营造及建设要点,并对北京市郊野公园植物景观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提出优化,为未来郊野公园植物景观改造和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共统计植物种类651种,隶属于107科374属。其中乔木植物127种,隶属30科56属;灌木植物118种,隶属30科62属;草本植物388种,隶属66科253属;藤本植物15种,隶属10科13属;竹类3种,隶属1科2属。(2)北京市郊野公园植物各科、属表现为明显的大、中、小等级,优势科属在植物组成中占有突出地位。优势科前五位为蔷薇科、禾本科、菊科、豆科、杨柳科,占植物总数的38.25%(249种);栽培植物优势属前三位为李属、柳属、杨属,自生植物优势属前三位为蓼属、苋属、堇菜属。(3)北京市郊野公园植物中乡土植物440种,占植物总数的67.59%,外来植物211种,占植物总数的32.41%。各植物生活型中,乡土植物比例表现为乔木(74.80%)>草本(67.78%)>灌木(61.02%)。外来植物中国内外来植物占29.38%,国外外来植物占70.62%;含入侵种44种,涉及18科35属,占植物总数的6.76%;入侵植物的大科主要有菊科(11种)、苋科(7种)、禾本科(6种)和豆科(4种)。(4)北京市郊野公园植物结构特征在种数上表现为乔灌草比为1:0.93:3.06;乔木层常绿落叶比为1:5.68;灌木层常绿落叶比例为1:8.08;草本层一二年生植物与多年生植物比为1:1.43。1375个样点的植物群落中,乔灌草复合型群落459个,占33.38%;乔草型群落426个,占30.98%;乔木型群落178个,占12.95%;乔灌型群落143个,占10.40%;其余结构类型群落169个,占12.29%;北京市郊野公园植物群落以乔灌草复合型、乔草型、乔木型和乔灌型结构为主。(5)植物多样性方面,Patrick丰富度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均表现为草本(4.155,0.642,0.830)>乔木(2.763,0.468,0.723)>灌木(1.268,0.199,0.339)。整体上,北京市郊野公园植物多样性水平不高。(6)基于层次分析法从景观、生态、实用3个层次获取29项郊野公园植物景观综合评价指标,构建“郊野公园植物景观综合评价体系”,并完成48个郊野公园植物景观的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植物景观达到I级的郊野公园4个,占8.33%;达到II级的郊野公园16个,占33.33%;达到Ⅲ级的郊野公园23个,占47.92%;仅为Ⅳ级的郊野公园5个,占10.42%。北京市郊野公园植物景观综合评价平均得分为2.888(5分制),综合评价指数为57.76%,根据植物景观综合评价指数分级标准界定,北京市郊野公园植物景观整体属于Ⅲ级(中等)水平。(7)结合北京市郊野公园植物景观综合评价结果和实地调研成果,从景观层次、生态层次和实用层次总结郊野公园植物景观营造及建设要点;对北京市郊野公园植物景观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提出6点优化策略;推荐适宜在郊野公园植物景观营造中推广的乔木、灌木各60种,草本植物112种;并对郊野公园植物景观综合评价高分样点进一步优化,提出郊野公园各功能区植物配置模式若干。本研究聚焦当前建设热点,基于多学科的理论研究和方法,对北京市郊野公园植物景观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从实践中总结凝炼再应用于实践,以期为完善我国郊野公园建设理论体系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