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关心理逆反的研究关注的是当个体的自由行为在不同情况下受限时,他们如何反应的问题。心理逆反是一种旨在恢复被取消或受威胁自由的动机状态。已往研究表明,心理逆反既是一种由特定情境引起的动机状态,又是一种稳定的、具有个体差异的特质。心理逆反程度过低或过高都不利于个体的身心发展,中等水平的心理逆反最有利于健康的。加强对我国大学生心理逆反产生、发展、状况及其影响的了解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认清针对大学生开展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宣传教育活动收效甚微、甚至于有时却起了反向作用的原因。本研究以国外较广泛使用的Hong氏心理逆反量表(HPRS)为基础,以711名大学生为被试,初步修订了适合中国文化背景的大学生心理逆反量表,并对量表的信效度进行检验。采用修订的《大学生心理逆反量表》、《大学生自我分化量表》及《健全人格取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卷》对50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考察了心理逆反产生的原因及心理逆反、自我分化和心理健康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对研究数据的统计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修订的大学生心理逆反量表并没有改变原HPRS的四因素结构,量表的信效度指标均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2.从整体水平来看,我国大学生的心理逆反水平呈中等程度,但仍有占总体35.3%的大学生心理逆反水平较高。3.男性大学生的总体心理逆反水平显著高于女性大学生;与大一、大二、大三年级的学生相比,大四学生对“限制选择的情绪反应”最高。我国大学生的心理逆反在专业、城乡、独生与否、家庭结构等方面没有差异。4.自我分化水平能显著预测心理逆反水平,具体来说,自我分化水平越高,心理逆反水平越低。5.在健全人格范围内,高心理逆反组的大学生在心理健康及其维度“幸福体验”、“人际和谐”、“情绪调控”和“勇于挑战”上的得分均显著低于低心理逆反组,但两组在维度“积极乐学”和“目标追求”上的得分没有显著差异。6.自我分化一方面对心理健康有直接正效应;另一方面,自我分化通过心理逆反对心理健康有间接正效应,即心理逆反在自我分化和心理健康之间具有中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