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宋初年,面对佛老在本体论上的挑战,儒家选择了古老的经典《易经》作为理论资源,通过对《易经》的天道观进行重新诠释,尝试重建儒家本体论。在北宋众多的儒学大家中,张载与程颐的贡献尤为显著,他们继承孔子治易的精神,通过各自的易学诠释分别提出了气本论和理本论的解释模式,成功地建构了新儒家的本体论,成为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者,为后世儒学本体论的开展创设了两种发展方向。就易学诠释路线而言,张载关注于对《易经》中“天地絪缊”、“保合太和”的理解,通过“一物两体”、“有气而有象”、“合虚与气有性之名”等理论创新开出其气本论,再由对“感而遂通”、“穷神知化”、“继善成性”的诠释论证气本体的落实。而程颐则由“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论证“天下只一个理”,建立理本体,通过“理一分殊”和“体用一源”思想诠释天理本体与万物之间的关系,最后,由《乾》卦中“知至至之”和《坤》卦中“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推出“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的修养工夫。张载与程颐的易学哲学从形上学的高度成功地应对了佛老在本体论上的挑战,完成“因经明道”和“明体达用”的历史使命,引领和开创了儒学发展的新时代,使得宋初易学和理学的开展形成了二源并流的局面。相比较而言,张载采用的是宇宙论与本体论共建的建构模式,而程颐则纯粹是本体论建构模式。张载强调“有气而有象”,程颐强调“有理而有气”。程颐在指摘张载之学有“清虚一大”之弊时,其自身也陷入“理气二分”的理论困境。张载和程颐的易学本体论,在儒学发展史上应该说都是成功的,虽然其后学都在不同程度上予以发展和纠正,但是基本上还是遵循了张载和程颐的路向。他们二人对易学的诠释也代表了儒家经典诠释中宋学一系的传统,对于明清时期传统儒家经学和哲学理论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今天我们复兴儒学、弘扬传统,深入挖掘张载和程颐思想的优秀成分,必能发挥建设性的作用。